采耳师傅是个90后人民资讯

2024/1/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今晚报」

“一杯三花茶,众人论天涯。君子鉴大雅,花茶开话匣。

上至罪与罚,下到过油炸。淡茶映晚霞,散场去接娃。”

小赵以悠扬的四川普通话,讲完这首顺口溜,我们这帮外地游客都笑了。这是盛夏的鹤鸣茶社,位于成都人声不绝的人民公园里。

小赵教我们如何伪装成一个本地人:“你要懂得饮盖碗茶的暗号,茶盖朝下,斜靠茶船,是招呼茶博士添水;茶碗盖好,碗盖上头放个小东西如树叶、落花、一颗小石子,表示我只是暂时离开;茶盖反过来放进茶碗里,是通知老板快收了茶碗去洗吧。”

小赵并非宣传成都文化的志愿者。他是一名90后的采耳师,成都人唤作“舒耳郎”的便是。

我买了小赵一次采耳服务,好奇问他:你何以判断茶客有采耳的心思?

他说,油性肌肤的人更容易形成耳垢,需要采耳。那些脑门出油引起脱发,剃了光头的大哥,那些因为辅导孩子功课吼哑了嗓子,顶着油腻头发没空洗的母亲,最需要采耳放松。小赵的话也十分讨喜:“在成都,采耳是人生一大销魂事,那些工作紧张到要吃三颗安眠药才能入睡的白领,到我这里采一次耳,就歪在竹椅子上睡着了。我还要帮他看紧手机。”

小赵上手一试,就知道他不是吹大话。他先用“云刀”轻扫我的耳道,提示我放松紧绷的身心,接着用“马尾”伸到耳朵里去,延伸麻酥酥的放松感;第三步,拿出耳扒,在耳朵里轻轻震撼摇动,碰到有硬度的耳垢,就换“起子”,小心松动,再换镊子把耳垢夹出来,最后,小赵倾侧身子,再用柔软的鹅毛棒和鸡毛棒掸尽耳垢碎屑,不知为什么,我双眼似乎蒙眬起来。完了吗?没有完,小赵终于取出了采耳师傅用来招徕客人的音叉,就着鹅毛掸子的尾端,轻轻一弹,只听“当”地一声,这清脆悠扬的一击,从耳道到鼓膜,再到听觉神经,最后抵达大脑皮层,让我犹如听到了青城山上的钟磬之声,像打了个小盹一样精神舒爽。

“这最后一下,行话叫隔山打牛,提神醒脑,最是解压。”小赵解释说,如今90后乐意干采耳师傅的并不多,他的大部分同行都已经四五十岁。然而,他仿佛天生对采耳感兴趣,因为干这行,每天游走在天光树影之间,与朝九晚六的死板工作远不可比。他是技师,也是老板,还是服务生,自由度很大。当然,练习采耳,必要经历蜡烛挑芯、鸡蛋剥膜、香烟夹丝的挑战。小赵解释说:“蜡烛掏芯,就是把蜡烛点燃后,用采耳起子把蜡烛芯子调松,让火苗儿变大,考验人的专注力;熟鸡蛋剥膜,用镊子轻轻拨去蛋壳附着的薄膜,练习手的轻柔与稳健度;香烟夹丝,用镊子将一根香烟里紧紧卷着的烟丝全部夹出,保证外面卷烟的那层纸完好无损,不塌不扁。唯有如此,真正采耳时候,才能在精准操作的同时保持一种微妙的虚空感,不会刮伤耳道。”

采耳工作持续了七年,小赵身上的浮躁气息一扫而空,我注意到,工作的间隙,他不停地帮鹤鸣茶社将游客散落的竹椅搬回到茶桌旁。这不是他的义务,他跟鹤鸣茶社也没有任何契约关系。然而,他已经把成都这几座老茶馆,视为家一般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zxxg/15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