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碗钉状,豆花香
2022-5-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袁枚《随园食单》
今日喝龙井
拨茶入茶荷。形态不像一般茶叶那样卷曲,西湖龙井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直愣愣的,碗钉一样可爱,色泽也是春回大地的时节,嫩绿鲜润,呈现微微的糙米色。
茶细,要凉汤。期间取一只直筒玻璃杯,温杯。
投茶,冲泡。
茶叶一开始躺在水面上,待吸饱水后,身形舒展,一朵朵潜入水底,姿态优雅,只可静赏。茶汤呈现一种嫩绿明亮的颜色,有幽幽的豆花香。浅尝一口,好像走进了春山,一冬的烦闷即刻消解。清人陆次云对龙井茶的滋味有十分精妙的描写,"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瀹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苏轼有一首《浣溪沙》,其中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形容龙井的滋味也十分妥帖。这“清欢”二字让人想到佛家态度,西湖龙井的历史也的确伴随着袅袅佛音。
龙井茶得名于其产地之一,龙井村。龙井村里有一口老龙井,村边有一座龙井寺。
东晋咸和年间,西印度僧人慧理来到中国,云游至西湖边武林山。觉得此处与天竺国灵鹫山一般无二,为“仙灵所隐”之地,于是落脚此处,“连建五刹”,其中就有今日灵隐寺、天竺寺。僧侣坐禅不可无茶,两寺于此开山种茶、制茶,成为西湖茶的源头之一。唐代陆羽《茶经》也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钱塘是杭州的古称,综合文本来看,这句的意思就是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是浙西一带的主要茶叶产区。
到了北宋,又一位僧人推动了龙井茶区的形成——辩才。辩才是天台宗高僧,曾主持上天竺寺,也在灵隐寺讲道,晚年归隐龙井山龙井寺(老龙井寺,今属西湖老龙井御茶园),并在寺周围开山种茶,据说这些茶树就是从天竺、灵隐二寺移植来的,这里也被视为龙井茶的发祥地。辩才被认为是在龙井山开山植茶的第一人,也有人认为最早在这里种茶的是胡则,他在民间信仰中也被尊称为“胡公大帝”,距龙井寺不远的狮峰山有一座胡公庙就是为纪念他而建。胡公庙前有十八棵茶树,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亲自采摘这里的茶叶,并将其封为“御茶”,要求专人看管,年年采制龙井进贡。这也让龙井茶声名更盛,此为后话。
进入元代,龙井茶区所产的茶开始为人熟知,“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就曾写过一首《游龙井》,诗末两联言,“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那时就讲究要在谷雨前采制龙井了。
有明一代,龙井茶的记载和赞誉更多。万历年间《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道,“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最妙的还是高濂的《四时幽赏录》,其中如此谈龙井茶:"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心脾。”用虎跑泉的水冲泡当春新制的龙井茶,这种滋味,让人只想“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
清朝,有了皇帝背书,龙井茶简直成了"无上品"。前文提到封了十八棵御茶树的乾隆帝不满足于雨前茶的细嫩,要求采明前茶入贡,就是清明前采制的龙井,"细仅如芒"。现在对于明前龙井的推崇不知是否就是从彼时开始的。私以为,茶是“适口者珍”,明前、雨前,各有其好。
而今,龙井茶从僧侣的蒲团边,文人的诗稿边,农家的田垄上,帝王的几案上,来到你我的瓷杯、陶杯、玻璃杯中。无论身上有多少赞誉头衔、市场有怎样的追捧,它只漾着时光、禅语、明月、清泉,静谧包容、甘香如故。龙井茶的丰富与魅力正在于此。
今日喝龙井,我也借这盏清茶祝福你,
生活有味,诗意清欢。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