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人感染流感,12万人住
2020-10-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有什么忌口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万人感染流感,12万人住院,人死亡,为何没有成为公共事件?
源于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危机。虽然远隔太平洋,美国1月17日便已采取措施,在洛杉矶、纽约、亚特兰大等有中国航班直飞的五个机场实施检测和强制隔离,尽管如此,还是于1月21日在西雅图发现了首个确诊疫病例,此后,来自中国的航班开始享受安全人员登机检查的待遇,FBI都出动了。
与此同时,美国正出现严重的流感疫情,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月12日发布的周报,从年9月29日至年1月12日,美国至少有万人感染流感,其中12万人住院接受治疗,死亡人数达到人。可是,在美国,并没有看到大街上人人戴口罩的景象,更没有听说执法人员出动强制隔离传染源的消息,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美国流感的死亡数字如此吓人?为什么美国对其处理方式却与武汉肺炎不同呢?
这是医学问题,也是统计学和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常识问题:传染病都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忽视危险。
中美流感死亡数字之差,主要是个统计学问题?
流感多发于秋冬季节,美国流感疫情一般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间达到高峰,称为流感季。自年以来,美疾控中心每个流感季都发布流感通报,根据收集到的流感病毒医院上报的流感数据,再利用数学模型估算出全美的流感患者数据。
去年流感季,根据美疾控中心数据,高峰时段,年10月1日至年1月5日间,美国有万至万人感染流感,其中大约有半数患者因流感就医,6.9万至8.4万人住院治疗。再往上的年流感季,是美国史上最为严重的流感季之一,90多万人感染住院,约8万人因此死亡。
对比上述数字,今年美国流感疫情死亡数字还不算最高,但就诊病人数量和儿童死亡数字特别高。年那个流感季,儿童感染死亡数字为20人,而今年美疾控中心已经接获至少39起与流感有关的儿童死亡报告。可是,对比中国的流感疫情死亡数字,就会发现,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中国每年死于流感的人数一般只有两位数。
那么,真的是因为东方人与西方人体质不同,后者更容易应流感死亡吗?目前,医学界绝无能够证实上述传言的研究结果。但中美流感死亡数字之差,主要是个统计学问题。
“甲型流感”,一种死法,两种标准:美国死因是流感,中国是心脏病致死?
在流感死因统计里,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将其分为直接死亡原因、间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亡原因。世卫组织一般统计的是根本死亡原因。如年,新加坡第一例报告的“甲型流感”H1N1死亡病例就是因流感造成严重肺炎,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死于心脏病,这名患者如被美国登记,根本死亡原因就是“甲流”,但是按中国统计,这类病例死因一般是心脏病。
为此年时,中国卫生部曾经就“甲流”死亡数字统计口径专门下过文件,要求与国际方式保持一致。当时的通知要求,凡“甲流”病毒实验室检测为阳性者,“甲流”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在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包括转院、转科,都视为一个连续的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无论有无基础性疾病,是否混合其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均纳入“甲流”死亡病例报告的范围。那一年,起源于北美洲、病原为猪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H1N1流感病毒波及全球个国家和地区,导致1.8万人死亡。
不过,此后中国对其它流感的统计似乎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年8月的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说,目前统计的流感发病和死亡人数不能完全反映中国流感疫情和死亡率的真实水平,获得诊断的流感患者要少于实际发病人数。同时,还涉及到流感致亡的死因归因问题。
他说:“流感会引起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也会加重患者本身的其它慢性疾病,这部分死亡的患者不会将其归为流感致死,而是以其并发症为死因,例如会归咎于肺炎、慢阻肺、糖尿病并发症等。”
国际之所以这样规定是有道理的,主要是体现出一种原则,即如果有一种传染病,又有其他的疾病,要将传染病作为根本死因,这样的死因分类有利于凸显传染病的公共卫生意义。冯录召确认,以国际通行标准统计,每年全人群的流感患病率为5%到10%,儿童更达20%左右。
美国标准统计中国流感致死人数:年均死亡人?
那么,如以美国标准计算,中国每年会有多少人死于流感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年9月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Influenza-associatedexcessrespiratorymortalityinChina,-15:apopulation-basedstudy),研究了年至年中国与流感相关的超额呼吸死亡数字,实际上就是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病例数字,结果显示,-年的5个统计年度总计,全国平均每年有例流感相关的超额呼吸死亡,占所有呼吸死亡的8.2%。而且,别忘了,流感引发死亡的另一个主因:心脏病,还没有被研究统计在内。
另一个方面,近年来由于研究的进步,在美国,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流感相关的死亡原因,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人的死因被归类于流感。这又涉及到流感致死的机理,与想象不同,流感不是武侠小说中的暗器,中了就会直接死亡,在大多数病例中,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由于试图恢复自身健康,而最终杀死了自己。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的传染病医师阿梅什·阿达尔贾说:“流感病毒的存在本身并不是致人死亡的原因。传染病总是与其宿主有复杂的互相作用。”
在进入某人的身体(通常是通过眼睛、鼻腔或口腔)之后,流感病毒开始劫持鼻腔和口腔内的人类细胞以复制增殖。这种压倒性的病毒积聚引发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免疫系统派出大量白细胞、抗体等去消除威胁。T细胞攻击和摧毁“窝藏”流感病毒的组织,尤其是在病毒倾向于盘踞的呼吸道和肺部。
在大多数健康的成人体内,这种过程将奏效,患者将在数天或数周内康复。但有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过于强烈,从而摧毁过多的肺部组织,致使它们不再能够向血液输送足够多的氧,进而导致组织缺氧和死亡。
还有一种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并不是流感病毒引发压倒性和潜在致命性的免疫反应,而是免疫系统的疲惫让继发性感染乘虚而入。一般来说,细菌,通常是某种链球菌或葡萄球菌,会感染肺部。呼吸道的细菌感染可能会扩散至身体其他部分和血液中,甚至导致感染性休克,这是一种会损害多种器官的具有生命危险的全身性强烈炎症反应。
医院过敏症和免疫学部主任凯瑟琳·沙利雯估计,在死于与流感相关原因的患者中,大约有1/3的人的死因是病毒压垮了免疫系统;另有1/3的患者死于继发性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通常是发生在肺部;剩下1/3的死者则由于另外一种或多种器官衰竭而死去。
除了细菌性肺炎,流感的并发症还有很多,其中既有相对温和的并发症如耳部感染,也有严重得多的并发症如心脏、大脑和肌肉的炎症,包括心肌炎、脑炎、肌炎或横纹肌溶解症等。它们也可能包括瑞氏综合征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前者是一种通常开始于病毒感染之后的神秘大脑疾病,后者则是另一种由病毒引发的免疫系统对周围神经系统发起攻击的疾病。
总之,随着研究深入,统计报表上的流感死亡数字恐怕会越来越恐怖。《柳叶刀》年中的一篇报道援引了美疾控中心的估算数字,以前全球因为季节性流感死亡的人数估算在25万到50万人之间,这可能少了,他们那时的估算数字是29.1万刀64.6万人,后来,世卫组织对外发布消息时基本引用了新估算的数据。那么,是不是流感死亡数字会单边上升呢?这也未必,它又不单是个统计学问题了。
联合国报告称:可能导致多达数百万人丧生流行病疫威胁?
每年流感疫情不同,死亡数字也会变化,这主要取决于当年流行那一类型的流感,以及对付这类流感的疫苗有效性有多强。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病毒,当新的突变流感病毒株出现后,原有的流感疫苗就会失去保护力,这一特点就迫使流感疫苗每年更新。通常情况下,世卫组织根据对下一个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全球疫苗生产企业根据上述预测结果,重新生产当年的流感疫苗。
如果疫苗总那么有效,疫情和死亡就会相对严重。以今年美国流感疫情为例,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乙型维多利亚系占据主要病毒类型,这种情况已经20多年未见,特别近年,一直是甲流H1N1为主的。在目前美国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中,乙型占49.6%,其中以维多利亚系为主,占98.8%;甲型占50.4%,以H1N1为主,占93.3%,同时,H3N2在甲型流感中占6.7%。实验室检测显示,美国当季接种的流感疫苗株与乙型维多利工系的匹配率为58%,这就意味着疫苗防治效果有限。
所以,美国会出现今年疫情来得早、爆发快的现象,它在东南部数州出现后迅速扩散,迄今没有减缓迹象,其中最严重的是南方地区、西部部分地区、纽约市和华盛顿,现已扩散至46个州。同时,由于数十年来乙型流感病毒并非美国的主要流感类型,而儿童更易感染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儿童死亡数字因而会比年那么严重的流感季更高。
而年之所以死亡人数那么多,主要原因也是,当年传播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为主,这种流感病毒往往比其他流感病毒更危险,引发的症状也更严重。此前,在H3N2占支配地位的流感季,总体流感住院率和死亡率往往会更高。而那年测试的疫苗有效性大约为30%,非常低。研究人员因此怀疑,当年制造商使用鸡蛋来“培养”流感病毒毒株过程中,流感病毒毒株可能发生了基因改变,使其变得与正在传播的病毒毒株略有不同,进而严重影响疫苗效果。研究人员还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相比,流感疫苗抵御H3N2的效果通常更差。这可能是因为,与其他流感病毒相比,H3N2更有可能发生影响疫苗效果的基因改变。
在疫苗有效性之外,接种疫苗的另一个问题是接种率,这就是个社会学问题,道理很简单,哪怕一种疫苗再有效,如果没有足够比例的人口接种,那么还是会导致流行病疫情。美国这些年流感疫情严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实也在与某些数量庞大的社群抵制接种疫苗,认为这么做有违基督教义或对人体不利,从而形成了社会防疫漏洞。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感冒患者自觉戴口罩,就是一种增加社会防疫能力的举措,美国现在对来自中国的旅行者实施严格筛查和强制隔离是合情合理的,特别是考虑到武汉肺炎比美国流感的死亡率高近千倍。
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对美国的流感疫情掉以轻心,公共卫生涉及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去年9月,一个名为全球预防监控委员会(GPMB)的独立研究小组根据联合国秘书长要求,编制了一份新的报告警告称,目前存在着暴发一场席卷全球、导致多达万人丧生的大规模流行病疫情的“现实威胁”。报告称,一种致命的病原体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到全世界,能够摧毁全球经济的近5%,而世界各国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破坏全球环境,导致现代医学远未消灭的病毒实际上正以前所未见的形式在全世界的动物和人类中激增,大量以前未知的病毒在全世界夺走了大量人和动物的生命;另一方面航空旅行日益增多,这使得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暴发的疫情可能会蔓延到大城市,甚至蔓延到世界各地,从年到年,世卫组织就与种流行病展开了斗争。
世界银行委托GPMB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控制费用以及破坏造成的整体经济影响日益增加。年SARS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约亿美元的损失,年猪流感疫情达到约亿美元,年至年西非埃博拉疫情造成近亿美元的损失。GPMB预测,一场类似于年的流感大暴发将令世界经济损失3万亿美元,或者说高达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8%。
来源:凤凰网-CC周刊
原标题: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取得阶段性进展!大多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记者今天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该中心病毒病所持续攻坚,在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该所首次从华南海鲜市场的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早期确诊的病例,大多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年12月31日,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要求,该所选派专家组赴武汉参加疫情防控,于年1月1日凌晨,起草《环境溯源工作方案》。1月1日上午8时赴华南海鲜城,针对病例相关商户及相关街区集中采集环境样本份,运送至病毒病所进行检测。1月12日,病毒病所专家再次在华南海鲜市场采集野生动物贩卖商铺相关标本70份,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两批华南海鲜城的样本共计份,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33份标本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这些阳性样本分布在市场上的22个摊位和1个垃圾车,其中93.9%(31/33)阳性标本分布在华南海鲜市场的西区。经调查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名义上是海鲜市场,但实际上却是个综合市场。华南海鲜市场西区存在野生动物交易,尤其是西区的七街和八街靠近市场内部的区域存在多家野生动物交易商铺,而这一区域的阳性标本也比较集中,占全部阳性样本的42.4%(14/33)。综上所述,高度怀疑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对核酸检测阳性的样本,病毒病所采用冠状病毒敏感细胞系开展了病毒分离工作,从电镜观察、PCR和深度测序结果均提示,成功从环境样本中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在华南海鲜城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
延伸阅读:
武汉野味商铺闭店,从SARS到这次的疫情,千万记住别什么都吃
1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疾控中心透露,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已经能够确认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网传“大众畜牧野味”的确存在,该商铺位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东区北侧,招牌名为“大众畜牧业味”。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该公司工商注册地址与网传新型冠状病毒所涉商铺“大众畜牧野味”的位置吻合,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曾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对疫情抱以极大关心的人们马上联想起了这几天频繁曝光的一张照片,其内容恰恰就是该市场某商户公然贴在墙上的“产品目录”。这家商铺售卖的野味种类多达42种,包括竹鼠、狗狸獾、猪狸獾、果子狸、狐狸、树熊、孔雀、大雁等,均可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经媒体核实,该商铺确实存在,目前已关门停业。去年九月,武汉市场监管部门曾经开展野生动物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些商家,但偷着买一直是公开的秘密。
不法商贩顶风作案卖野生动物,自然是因为市场有这个需求。专家倾向于认为,年SARS病毒来自广西的一种蝙蝠,后来经过中间宿主果子狸感染了人类。难道是蝙蝠或者果子狸居心叵测,打算为祸人间吗?还不是因为某些人为了口腹之欲,滥捕滥杀滥吃野生动物,最终让更多无辜的人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无论科学研究怎么反复证明,野生动物并不好吃,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滋补功效,但有人就是要吃这口“野味儿”。他们不仅吃,吃完了还要洋洋得意地显摆。究其内在的心理动机,无非还是追求“人无我有”的那种快感,这点和炫耀把大奔开进故宫的女子如出一辙。再加上某些营销话术中,把天然野生等同于环保健康,让某些人更是致力于追捧吃野味。
如今,我们还不能确定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到底是哪种动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大声疾呼,作为消费者,是时候放弃吃野味这种有悖于文明的陋习了;作为各相关主管部门,是时候出重拳、下狠手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了。不用痛定思痛,17年的时间,从SARS到这次的疫情,应该得出这个社会共识。
诚然,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治病救人、扑灭疫情,但国家林草局、各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必须尽快动手,亡羊补牢。全国各地还有多少类似以“公开的秘密”方式售卖野生动物的市场?还有多少私下宰杀、贩运、销售野生动物的窝点和生意链条?必须对其及时取缔、严厉打击。为将来计,很应该把野生动物管理、贸易上升到公共安全层面,制定更严厉、更强力的管控办法,全面清理。
对于普通人来说,爱护自然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中。野生动物自有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作为自然界中的的一个普通角色,请某些人不要再把“什么都吃”作为一种特权、优点或者萌点来标榜自己了,一个文明人会乐见野生动物在属于它们的环境中自由生活。
电商平台仍在公然售卖野味!监管部门发出禁食提醒:别吃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野味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日前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袁国勇也呼吁称:“我们都不应该吃野味。”
“拒绝野味,人人做起!”,公众呼声越来越高,但记者昨晚发现,电商平台仍有野味公然售卖,涉及动物包括果子狸、竹鼠、猪獾、狗獾等高危动物。不过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已经开始采取禁售野味的手段。今天上午,记者在淘宝上搜索果子狸、黄麂子、肉獾、獐子等野生动物的名字,均已搜索不到结果。在搜索“穿山甲”时,搜索结果页面跳出“守护地球阿里在行动“的环保页面。
外卖平台全面排查野味
“饿了么”和美团两外卖平台表示禁售野味餐品。
“饿了么”表示,已进一步升级核查,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美团外卖全面排查平台上的野味产品,下线相关商品和商户。“饿了么”特别提出,武医院,已暂停外卖配送服务,以确保骑手和消费者、商家健康安全。美团外卖则提出,医院暂停配送服务。
来源:综合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
(ImagebyGerdAltmannfromPixabay)
撰文
王立铭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聊几个你也许很关心的科学问题:
这场疾病到底从何而来,源头是什么?
现在能够确认的是,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幕后真凶就是一种刚刚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
这已经是21世纪以来,冠状病毒家族的成员第三次肆虐人类世界了。年和年,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和ME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曾经两次突然降临人类世界,在中国和中东地区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伤疤。
我得提醒一句,确认任何一种全新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都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你可能直觉上觉得看看肺炎患者的肺部有什么微生物就可以了,但是问题是在大多数时候一个人身体里总是寄生着上千种不同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因此确定病原体的时候医生和科学家们也需要非常小心才行。你可能还记忆犹新的一个反例,就是年SARS流行时曾经有科学家(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错误地将患者体内的某种衣原体判断成了病原体,险些造成了疫情管理的大问题。
而如何判断一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其实有一个非常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办法:科赫法则。
这是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在年提出的标准,用来判断某种病原体和某个传染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科赫法则也在持续地被修正过程中,但是总体而言仍然是整个科学界明确传染病病原体的金标准。
具体到这次新冠病毒肺炎,中国科学家们在最早发病的几十位患者体内,利用电子显微镜、RT-PCR和高通量DNA测序等方法检测到了这种病毒的存在(科赫法则1)[1,2];也成功分离出了这种病毒颗粒并且证明了它们在培养皿里仍然能够侵染人上皮细胞(科赫法则2)[1]。当然,因为目前人们还没有新冠病毒的动物模型。无法直接验证科赫法则3和4,但是科学家们也证明了只要在老鼠细胞里转入一个人类的ACE2蛋白——猜测中的新冠病毒受体,病毒就可以顺利侵染这些老鼠细胞。这个结论至少是部分支持了科赫法则3和4的成立[3]。
换句话说,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尽全部可能地证明了新冠病毒就是这种全新肺炎的病原体。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病原体从何而来?
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同属于冠状病毒家族,但新冠病毒并非SARS或者它的变种,两者之间的基因序列相似度只有80%,是相当遥远的亲戚(对比一下,人和猩猩的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8%,人和人之间的相似度更是超过99.9%)。
人们已经获得了新冠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信息[4],也有不少研究组已经把它和已知的许多冠状病毒序列加以比对。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两种天然寄生于蝙蝠身体内的冠状病毒:一种存在于舟山地区的某种蝙蝠体内,序列相似度接近90%[1];另一种则存在于云南菊头蝠体内,序列相似度高达96%[3]。
而我们已经知道,同属冠状病毒家族的SARS和MERS的天然宿主很可能都是蝙蝠。蝙蝠这类哺乳动物体温较高、免疫系统特殊,也是很多种危险病毒的天然宿主。从这个角度说,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确实很可能也是蝙蝠。
但是我还是得提醒你注意:和确定一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一样,确认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也一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求我们了解病毒从天然宿主到人传播的全链条。这一点实际上SARS和MERS病毒都还没有彻底证明。
其实比确认天然宿主更重要的,是确认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也就是找到它从蝙蝠到人之间的中间链条。要知道,虽然新冠病毒和云南菊头蝠体内的病毒高度相似,但是4%的差别其实也意味着蝙蝠体内的病毒是不太可能直接传染人的。另外,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体内的病毒样本彼此之间基因序列高度一致,这本身也提示病毒应该是在某种中间宿主体内完成进化之后开始爆发的[5]。
在SARS和MERS的案例里,科学家们确认果子狸和骆驼是两种病毒最重要的中间宿主[6,7],病毒在它们的种群内广泛传播和变异,最终变成了可以直接入侵人体导致疾病的病毒。那么在新冠病毒的案例里,谁是可能的中间宿主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日后防范新冠病毒卷土重来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没有很好的猜测方向。因为早期病例大多和武汉市内的华南海鲜市场有关,因此一个主流的猜测是也许那里贩卖的某种野生动物是病毒的中间宿主。但是遗憾的是科学家们没有来得及在市场被封闭之前采集野生动物样本,因此只来得及在市场的环境中进行检测并确实发现了病毒[8]。在这里我可以给出一个粗糙的猜测:这种中间宿主应该是某种能够较大规模饲养的半野生状态的哺乳动物,这样才能为病毒的突变积累提供时间;竹鼠、果子狸等动物是可能的寻找方向。在未来,规范和严打野生动物贩卖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传染病管控措施。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根据我们目前已知的信息,大概可以推测的病毒来源可能是这样的:
某种寄生于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因为某种原因进入了某种被人类大规模饲养的半野生哺乳动物体内;在那里,病毒通过广泛的互相传播和突变,获得了感染人类细胞并持续在人类个体之间传播的能力;在年年末的某个时间点,它传染进入了武汉一部分居民的体内并且导致了这场大规模的疾病爆发。
顺便说一句,根据这些讨论,你肯定能理解这种病毒大概率不是直接从野生蝙蝠传给人的,实际上也没有证据显示华南海鲜市场里贩卖蝙蝠,或者武汉居民对这种食物有特别的兴趣。
当然这个简单的推测还有不少问题无法回答。比如说,根据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肺炎最早的一位感染者本人其实并没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经历,最早的几位患者当中也有不少人从来没有去过这个市场[2],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被感染的?是病毒在一开始就具备了人和人之间高效传播的能力?还是说这种病毒另有传染源头?这些问题都仍然需要严肃的研究和回答。
这场疾病将如何发展?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2]。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大家可以利用随时更新的数据自己计算),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而且考虑到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甚至从未就医或接受病毒检测,一个合理的猜测可能是3%的病死率还是大大高估之下的数字。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
关于新冠病毒肺炎,目前则没有比较好的估算数字。这一方面是因为疾病最初的发病数字很可能不太准确,一方面也是因为确诊人数在快速的变动当中。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9]。但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新冠病毒的传播力要比这个更强,甚至还有模型计算认为R0会在4左右[10]甚至是5左右[11]!在这个数据质量都比较粗糙的时候,我个人倾向于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
要知道R0数值的微小区别都会导致疾病感染人数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变化,对R0的估计需要非常谨慎和全面才行,而这个数据也是传染病防控需要掌握的核心信息之一。这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来自一线科学家和医生更多的数据!这方面的进展和披露似乎也还不够迅速。
因此我在这里只能给出一个比较粗糙和谨慎的猜测:新冠病毒的毒力远不如SARS(但要显著的强于流感),传播力也应该不如SARS。因此,对于这场突发传染病的解决,我保持高度乐观。
这场疾病最终将如何被解决?
面对一种新型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没有特效药”,“有没有疫苗”。希望能有好用的药物来帮助我们杀灭病毒,能有疫苗能帮我们快速形成免疫力,防止病毒的侵袭。
在新闻里确实能看到不少这方面的好消息,比如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联手利用结构生物学辅助的化合物筛选平台,找到了三十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化合物[12];再比如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启动了病毒疫苗的制备工作,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表态,“拍着胸口讲……疫苗是能开发出来的”[13]。类似的新闻还有不少,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中国科学家的这些努力当然值得赞赏,但是很遗憾的是,针对一种全新的病毒和一场爆发式的传染病,特效药和疫苗都很难成为我们期待中的救星。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药物开发也好,疫苗研制也好,从启动研究到真正量产,就算一切顺利,也仍然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而防控传染病爆发的时间窗口远没有那么长。说到底,远水不解近渴。
我们拿SARS做个例子,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年底在中国广东爆发,在年夏季逐渐被控制。但是SARS病毒的疫苗一直到年春季才启动人体试验,年才正式完成,而到那个时候SARS已经销声匿迹,没有大规模生产和接种疫苗的必要了[14]。药物开发就更是如此,至今人类也没有真的开发出针对SARS的特效药物,在实际治疗中仍然以支持治疗为主。所谓支持治疗,就是通过辅助呼吸、抗感染、补充体液等方法维持患者的生存,然后等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毒。实际上针对大多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类都没有非常好的特效药物可以根除疾病。相关的例子还包括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MERS和SARS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综合征等等。
17年前的SARS如此,面对刚刚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望科学家们一夜之间拿出特效药和疫苗来也是不现实的,谁拍胸口都没有用,胸口拍烂都没有用。
当然,相比17年前的SARS,科学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和理解要快的多、深入的多,而曾经针对SARS的研究经验也提示了一些可能的方向。比如说上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的联合研究就提示几种针对艾滋病毒的老药可能也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实际上不幸在前线感医院王广发主任,自己就尝试了一种名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艾滋病药物,似乎也确实显著缓解了病情[15]。这些线索当然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能够辅助新冠肺炎的药物。还有,如今人类制备疫苗的速度也比十七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研究机构计划在几个月内开展疫苗的临床试验(比如Moderna公司的RNA疫苗[16]。RNA疫苗理论上确实可以有更快的生产周期。但是这种可能性仅仅还停留在理论上,至今没有任何RNA疫苗已经完成人体临床研究)。
但是无论如何,说在防疫急如星火的时间窗口里,想要完成这些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人体临床验证、大规模生产、配送和使用,真的不现实。
但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说我们面对新冠肺炎就只好束手无策了。实际上应对这类突然爆发的传染病,人类掌握了一种非常古老但是异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隔离。
隔离这个词说起来通俗,但是背后的医学原理是很深刻的。传染病爆发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传染性:能够从一个人直接或者间接的传递给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如果一个患上传染病的人不能传播给超过一个人的话,这种疾病自己就会慢慢消失。因此哪怕我们不掌握能够直接杀灭病毒的药物或者预防病毒的疫苗,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让已经患病的人不能继续传播、让还未患病的人不会被传染——那我们就可以有效防控这种疾病。
隔离的核心有三条:
一是找到和管理传染源。科学家们已经明确新冠病毒就是这次传染病爆发的病原体,而且它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那么将已经患病或者疑似患病者快速识别出来并隔离治疗,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作为一种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播,但目前人们也无法完全排除其他的传播途径(比如接触传播等等)。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人群的大规模的聚集和长距离的移动。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面对这种新型病毒,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人群(曾经有科学家贸然判断儿童不是易感人群,这是非常危险和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不触摸口鼻眼睛、减少出行、乃至锻炼身体等等,都是在增加对我们自身的保护。
看到这里,相信你就可以理解国家采取果断措施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隔离,封锁交通,取消公众活动,号召大家戴口罩勤洗手的用意了。
我们甚至可以假设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形:如果从今天开始全国人民都闭门自我隔离两周时间(考虑到新冠病毒肺炎的最长潜伏期就在两周左右),如果期间出现新冠病毒肺炎症状则迅速转移至专门的医疗机构隔离和治疗,那么我们可以在两周时间内彻底清除这种病毒的威胁[17]。
当然了,这个极端情形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毕竟整个社会仍然需要有序运转,大量物资的流动在所难免、也有大量的人不可能完全居家不出,而对病毒的检测也做不到如此的精准和高效。但是考虑到国家已经对传染源密集的武汉等城市实施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其他省市也在对输出的病例也在做细致的筛查和隔离,我对于能够快速消除这种病毒的传播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实际上,从年威尼斯封城对抗黑死病,到年伍连德切断铁路对抗东北大鼠疫,再到这次武汉封城各地严防死守对抗新冠病毒肺炎,隔离,始终是人类对抗烈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这场对抗传染病的战斗中,中国科学家的表现如何?
简单来说,中国科学家在这场战斗中表现极其优异;当然,也不是没有可以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先说好的地方。
年12月初第一个病人因发烧和咳嗽就诊,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内陆续有40多位类似症状的患者就诊,12月底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不明原因肺炎”的警告。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家和医生们能够发现一种全新类型的呼吸道传染病的出现,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速度。要知道冬季本来就是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间,武汉市内每天因为呼吸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可能多达数千人,从中准确的发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疾病这本身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工作了。
接下来中国科学家的效率就更高了:在此之后,年1月7日,科学家们就已经确认新冠病毒是这次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18],1月10日完成了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检测[4],1月24日严格证明了病毒的人传人能力[19]……这些工作为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防控疾病提供了科学指导。我们刚刚提到的中国科学家关于筛选药物和制备疫苗的努力,也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从年面对SARS的混乱,到如今面对新冠病毒的快速和精准的反应,中国科学和中国科学家的进步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但是我也仍然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甚至是批评: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发表于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这固然是对这些研究质量的高度认可,但是考虑到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把发表论文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完成?发表论文的过程(写稿、审稿、修改等)是否会耽搁信息的共享?甚至我注意到,一部分论文需要付费订阅才能获取,这意味着中国其他科学家和疾病防控部门也不能自由获取这些研究成果,展开下一步工作!面对凶险和急迫的防疫工作,中国科学家有没有更快速、合理、广泛的渠道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当然也注意到不少中国科学家选择了bioRxiv等免费和公开的平台上传自己的研究论文,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赞许的。其实说到底,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不就是把成果写在人类世界当中,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么?
再比如说,我也注意到在中国科学界内部,不少“跟风”“蹭热点”式的论文扎堆出现。比如在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后,数篇论文就迅速发表出来。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病毒序列进行了简单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就做出了各种大胆的“猜测”,比如新冠病毒可能与SARS高度接近、可能寄生于蝙蝠体内,中间宿主可能是蛇、水貂等等[20-22]。这些猜测单就学术发表而言并无不妥,但很明显缺乏严格的数据支持。我们当然要保障科学家的探索自由和发表自由,但是在防疫工作开始的初期,信息极度混乱和缺乏,任何可能的误导,我想都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还有,虽然在确认病原体的工作中中国科学家的速度惊人,但是至今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仍然较为有限(26组数据),对于揭示病毒爆发的早期轨迹、分析病毒在人群中的进化趋势,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的研究和数据共享仍然需要加强。而且我们还得注意,在研究工作纷纷开展的时候,各个研究机构和研究组能不能做到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有效共享,会不会以邻为壑独占数据,也都是我们需要提前警惕的问题。
接下来,中国科学家能做什么?
我想,我们必须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是SARS平息之后,SARS相关的科研工作和药物研发工作大部分都因为缺乏经费支持和市场前景停止了。考虑到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路径和SARS很相似,试想如果当年的很多研究坚持了下来,今天我们面对新冠病毒可能就会有更充裕的科学和医学准备了。我们也许必须反思,我们整个科研系统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是不是还远远不够?
从更广泛的角度说,新世纪一来,SARS、H5N1流感,H7N9流感,MERS、新冠病毒的连续出现和肆虐,其实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高度警示。尽管我们建设了无以伦比的人类文明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但是非常原始的病毒生命仍然可能对人类世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这些病毒的出现本身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的一个“产物”。伴随着我们越来越多的入侵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越来越多的饲养家禽家畜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那些天然寄居于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入侵人体的机会。而人类世界高度密集的群居环境、高度发达的人员和物资流动网络,又给传染病的肆虐提供了温床。
比尔·盖茨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公开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未来几十年里可以杀掉上千万人,最大可能是个某个高度传染的病毒,因为我们在防止疫情的系统上却投资很少,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预防一场大疫情的发生。
而这重担会有相当一部分落在科学家的肩上。研究各种微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研究人类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和数学模型,建立更精确的疾病预警和追踪系统,开发药物,制备疫苗,研究疾病的基础生物学机理……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我们的未来使命。
权威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4位专家科普新型冠状病毒防治
1月27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