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经络养生的秘密彻底把经络穴位说清楚
2017-9-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掌管生殖妊养的人体大脉——任脉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部,经*,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宫,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是女性最知心的“好朋友”。 任脉中的重要穴位非常多,主要有会阴、关元、神阙、膻中、气海、巨阙这六大穴位。关于关元、神阙这两个穴位,我会在后面做专节介绍,这里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膻中、气海、巨阙这三个穴位。 在任脉诸穴位中,膻中穴应该是最具知名度的,很多武侠小说中对此穴都有提及。事实上,在临床上,这个穴位也是任脉诸穴中最常用到的。 有一次我回老家探亲,一天正在和乡亲们聊天时,其中一位突然犯了严重的气喘病,开始我没太在意,以为只是一般的咳嗽,但不一会他就因为急剧而连续性的咳嗽而呼吸急促,脸色煞白。这时,我知道如果不赶紧采取点急救措施,说不定人就有生命危险了,而此时如果用药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我以自己对经络穴位的了解,立刻在他的胸前准确找到了膻中穴,并有频率地点按了数十次,然后又结合按摩肺俞穴、内关穴等几个相关穴位。结果,不大一会,这位老乡的气喘就平息下来,脸色也恢复了过来。身边的乡亲们都很惊讶,直夸我的医术神奇。 事实上,我并不是什么神医,只是恰好明白膻中穴的妙用。中医经络学对此有明确记载,点按膻中穴,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病症引起的咳嗽、气喘,理气宽胸,化解各种不适症状。 任脉的气海穴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故前人才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誉称。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患,气海穴往往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在临床中,气海穴可以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属于寒湿阻滞的,以气海穴为主,配合水分、水道、地机等穴,常常能收到化湿理气,通络止痛的疗效。 巨阙剑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剑之一,它虽然是一把残缺不全的剑(阙是通假字,通“缺”),但其精诚坚利之处,其他宝剑却无法与之争锋,所以号称“剑中至尊”。 而任脉的巨阙穴所在的胸骨,外形也非常像一柄宝剑。巨阙穴就在骨头的顶端,胸骨剑突大凹陷的下面,里面是腹膜,上面是膈肌。这里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换的关隘。而且,这个地方地势十分险要,食管和动静脉都在这里通行,是人体的君主——心的宫城,是至尊之门,凛然不可冒犯。 就如同巨阙宝剑一样,巨阙穴的作用也是深不可测。巨阙穴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疗口腔溃疡。当心火旺盛时,当然会在口腔内和舌头上有所反应。这时候巨阙自然会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个巨大的使命,每天在巨阙上按摩3~5分钟,坚持两三天就可以将这一股邪火驱逐出去,使你的身体重回健康! 会阴穴是为任、督、冲三脉汇聚之地,故名会阴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为人体长寿要穴。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会阴穴的保健方法有三。其一是点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下,以感觉酸痛为度。其二是意守法: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其三是提肾缩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统帅阳气之脉的“大将军”——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称谓。大养生家庄子就说沿顺督脉这条命脉,可以贻养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涵养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督脉穴位中,命门、风府、百会这三大穴作用尤为突出,我在后文再做详细介绍,这里来了解一下督脉另外两个主要的穴位。 首先是至阳穴,这个穴位作用非常紧要。前年十一长假,我去湖北武当山旅游。在去紫霄宫的途中,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人,我上前一看,原来一位青年男子斜躺着在地上,双目紧闭,满头大汗,表情看上去非常痛苦。我向周围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游客患有冠心病,由于路途劳顿再加上天气过热引起心绞痛发作。得知详情后,我连忙说明自己的身份,让他们帮忙将病人扶起并取端坐姿势,然后用右手拇指点在病人背部按压了30秒左右,这位患者自觉胸前区压缩感明显减轻,三四分钟后就完全恢复正常了。围观的游客看到我这么快就把患者给治好了,都非常惊奇,纷纷询问我:“医生,你按的是什么位置啊?怎么这么神奇!”我笑了笑,说:“我按的地方是至阳穴,这个穴位专门用于治疗心绞痛,起效快,无副作用,是督脉上一个非常有用的治疗穴位。”听完我的话,周围有人说道:“以前看武侠小说,说任督二脉如何如何,原来还真是这么神奇啊!”我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说道:“武侠小说中那是神话经脉穴位了,但若论祛病养生,经脉穴位的确是比你吃药打针强太多了!” 至阳穴对心绞痛急性发作的病人的确是有神奇疗效,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手法,可不是随便按按就管用的,那么,具体如何做呢?最主要的当然是先找到穴位,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与两侧肩肿骨的下角相平。取穴位时,可以让病人取端坐或侧卧位,两臂下垂,低头,首先找出颈后的最高突出点即第七颈椎作为骨性标志,然后向下摸7个胸椎棘突,在第七胸椎的下缘凹陷处即为至阳穴。操作时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左手扶住患者的肩部,用右手拇指指腹点压至阳穴,用力程度以病人能够承受为宜。一般来说,按压3分钟后心绞痛即可得以缓解。为了防止心绞痛的再次复发,最好每天按压至阳穴3~5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以确保疗效。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倘若经按压至阳穴治疗后心绞痛不能缓解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另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或频发心绞痛的患者,平时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防不测。 大椎穴在督脉诸穴中也是一个非产关键的穴位。它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颈椎一共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通过按摩大椎穴,调整督脉气血,补充人体阳气,可以间接的补充人体的肾中之阳——元阳。肾中元阳充盛,就可以保持强有力的抗御外邪的能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养生保健穴,可以经常按摩。具体按摩这个穴位时,可采取以下3种手法。 按法: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 搓摩法:用食、中、无名指轻揉,压力均匀放在穴位上,盘旋抚摩。 揉法: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 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上述一种方法或两、三种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而且不拘于时间,一天做1~2次即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年幼、年老和骨质疏松的人在按摩过程中手法一定要轻柔,避免挫伤颈椎。 十二经脉之海——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冲脉与其他各经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说来,冲脉与任、督二脉同出于胞宫。其脉气所发腧穴在脐之上、下两旁,左右共“穴”,系足少阴肾经穴位;其循行不仅并于少阴,亦隶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共同保护它。其脉气流经,渗灌阳明,又与其他脏腑经络相互连属。 冲脉除了具有冲要之义外,更包含着冲(搏)动、输布的动力概念。正因为冲脉独具这种使气血周布的动力,才使其脉气遍及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无所不至,才使其成为“诸脉之冲要”,才使其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说明冲脉具备调和诸经的生理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统帅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则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古代医家以“海”字比喻冲脉,在体现统帅和调和功能方面来说,无疑是生动而有一定意义的。 我在行医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西医同行在面对生殖疾病的患者时,多以为病因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就是肾有了毛病,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所以,它就具有主宰“血海”的功能。“血海”指什么?对女子来说,它应该指的是内生殖器。血海接受冲脉的调摄,表现在:冲脉隆盛则血海充盈,月经应时而下;冲脉受损则血海败乱,出现月经失调等病症。 男子亦有血海,在男子方面为化精之所,这个“化精之所”在男子方面当指睾丸、前列腺等生殖器官。冲脉盛则“精气溢泻”而有子,冲脉受恶伤则精衰无子,也就是说,当男人患有少精、死精等病时,一般都是冲脉有病。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中医推按高手,他在治萎证(阳萎证)时,点按穴位除肝肾外,还加以上封水分(较长时间),下截会阴(较长时间),并点按阴交、双气、关元三穴,取到很不错的效果。有一患者施治三日后,恢复功能。其他妇科病和男性病治好的更是不计其数,全都以冲脉论治。 在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奇经八脉中,除了任督二脉各自具有明确的穴位外,其余六脉的穴位都与十二正经上的穴位相通,其重点穴位已在上一章做过详细介绍,故此,这一章不再缀笔,只对六脉本身的功效向大家作以介绍。 呵护女性健康的爱心脉——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环腰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小腹。 带脉是人体所有经脉中唯一横行的,它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 带脉受损的表现为腰酸腿痛,腹部胀满、腰腹部松弛,在女性可以是痛经、白带增多、习惯性流产等。而女子长期便秘,也与带脉相关。 有一个女记者因为长期在电脑前写稿编稿,再加上缺少运动,导致便秘问题越来越严重,让她十分苦恼。特别是每个月的经期前,因为生理周期变化的影响,常常是三四天无法排便。 最后,她通过别人的介绍找到了我,想让我帮忙提供一个不吃药不打针的简便方法。我送了她一张《中医标准经穴部位图》,让她按照上面标示的位置和我告诉她地方法坚持每天敲带脉。后来,这位记者对我说,刚开始的时候,她并没有认真去敲,也没有每天坚持,只是想起了就好玩的敲一下。结果,在一次便秘最严重的时期,她忍受不了痛苦,去买药之前突然想起了敲带脉法。于是她就很认真的敲起了带脉,在两边腰侧带脉的位置,每边敲了下,第二天早上起来,没想到效果还真是有了,当天排便很顺畅。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后来,她基本上没有再受到便秘的困扰。 其实,早在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已经认识到了带脉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带脉是治疗妇科病的“万能穴”,而现代医学也证明,和带脉息息相关的白带不正常、月经不调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养护带脉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带脉的养护一点也不复杂,除了注意保暖和规律生活习惯以外,我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两种养护带脉的简单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上面说的用推敲的办法来按摩带脉。 推带脉法:以肚脐为中点向左右两侧推抚数次,再在后腰部用手掌来回推抚,推时用力适度,不要过轻或过重,手下有内脏推动感最好。 敲带脉法:躺在床上,用手轻捶自己的左右腰部,下以上就可以。不过,准妈妈可千万不能这么做。 推敲带脉的方法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和痛经都有帮助。除了有疏通血脉的效果以外,推带脉可以强壮肾脏,敲带脉还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对于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赘肉的“游泳圈”,还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减少赘肉的产生,在保养带脉的同时,有瘦身的效果。 第二方法是艾灸带脉。 艾灸是传统中医学的一种疗法,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易行,就是用中药艾叶制成的艾绒或艾条在皮肤表面的穴位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就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大家可以去药店买来艾条,点燃,手持艾条在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的地方进行熏烤,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标准,在带脉穴的位置熏10~20分钟。 不方便用艾灸,或是不喜欢艾草的烟味的人,也可以用吹风机对着穴位吹热风来取代。这个方法其实已经超越了日常保健的范畴,而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所以比较适合各种的妇科炎症、严重的痛经或者月经不调、腰腹水肿等带脉严重受损的状况。 保护肠胃,助你缓解痛感的神奇之脉——阴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的足少阴肾经上的筑宾穴,它先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再沿着胸部向上,与任脉会合于颈部的天突穴和廉泉穴。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难经》里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意思是说阴维脉如果出了问题,您多半会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不适。这是因为阴维维于阴而上行于营分,营又属血,心主血,所以阴维病会变出现苦心痛的证候。 有一年,我去深圳办事,顺便看望了一个朋友,他很热情的请我吃饭,我们两人边吃边聊,颇为尽兴,可就在这时,却见他露出一脸痛色,而双手也一起按向了腹部。“是胃痛吗?”我赶忙问,他知道我是医生,也不隐瞒,说到:“是啊,多年的老毛病了,你快帮我看看吧,有没有什么迅速有效的方法?” 肠胃疾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了,肚子痛、胃痛、腹涨、胃涨……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疾病表现,所以麻木了,根本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每每都是几片简单的药剂,或者是挺挺就过去了,这就是严重的误区,也是给胃病乃至胃癌、结肠癌的病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我这位朋友胃病就是这样慢慢拖出来的,我以前劝了他好几次,他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导致胃痛越来越频繁。 当时,我也顾不得问他太多,先让他躺在沙发上,然后就用手指一边在他的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一边询问他的反应,遇到他反应比较强烈的地方,我就按摩或敲打一段时间,并配合按摩他的足三里穴。果然,不一会,他的胃痛就得到了缓解。 事后,他在表达谢意的同时,也对我的手法表示惊叹,说:“真是太神奇了,你按的是什么地方啊?效果怎么会这么好,赶紧教教我,我这两年被这病折磨的都快疯了。” 我对他说:“你这个病,首先一定要重视,多注意养胃护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麻痹大意了,否则肯定会越来越重。另外,就是可以多按摩阴维脉,就像我刚才做的那样。” 说着,我就把按摩阴维脉的方法教给了他,又给他推荐了几本中医经络养生的书籍。 现在,我的这位朋友基本已经痊愈了,即使偶尔胃痛,他也能通过按摩阴维脉自行缓解痛感了。 除了胃痛,心痛、胸腹痛也可以通过阴维脉来治疗。方法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用手指在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遇到反应强烈的地方就坚持按摩或敲打一段时间,这样症状便会得到缓解。 联络全身阳经,专治感冒的特效脉——阳维脉
阳维脉从足跟部的金门穴开始,向前走到脚踝处后,沿小腿、大腿往上,到达胁肋后侧;然后从腋后上行到肩部,再从头顶绕到脖子后,与督脉会合于风府穴。 同阴维脉相应,阳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 《难经》里说:“阳维为病苦寒热。”意思是说如果阳维脉出了问题,人多半会感到发热或是发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感冒了。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尤为多见,而治疗感冒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阳维,方法是用手指在阳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在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坚持按摩或敲打。 此外,我建议大家可以重点按摩阴维脉与手少阳交汇之处的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按揉风池穴可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空窍。按摩风池穴的方法有三种,大家可以选择使用: 一是按揉风池穴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或二指并拢,以一定的力度按揉风池穴,顺时针和逆时针各60~次。 二是双手十指自然开张,紧贴枕后部,以两手的大拇指按压双侧风池穴,用力上下左右推压,稍感酸胀为好。每次按压不少于60次,以自感穴位处发热为度。 上面两种方法是针对已感冒者。此外,还有一种手法既可治感冒,亦可预防,即用双手食指、中指按住风池,用力按压次左右,直至有发热感,每天坚持做。按摩后,会觉得头部很轻松,鼻塞也会明显减轻,因为风池有通窍的作用。 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跷脉从脚踝处的照海穴开始,一直沿着腿部上行到腹部,再向上进入胸内,到达锁骨处的缺盆穴;然后沿脖子和脸颊到达鼻子旁,最后抵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跷脉左右成对,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故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作用,均达于目内眦,故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有这么一个体会,一到春天,自己就特别容易犯困,所谓“春眠不觉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在人体来说属于正常现象。可是,也有些人,不止是春天,是什么季节都容易犯困,这可就不正常了,在排除疾病的前提下,就该注意多休息了。 如果因为工作或别的原因,休息时间没有那么多,那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多拍打按摩阴跷脉,因为它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可以助你提神醒脑。 如果出现嗜睡、多眠、易困的情况,你可以从内踝沿腿内侧向上,或从锁骨沿胸内侧向下按摩拍打阴跷脉来缓解。但需注意的是,频率不宜过高,通常要觉得困了再拍按,这样方可起到作用。另外,按摩时切勿太快,要轻柔,把动作做到位,连续拍按数周,便可逐渐恢复精神。体质较虚弱的人,更应放慢频率,隔几天一次。 相反,如果你是失眠的话,则可以多按摩阳跷脉。失眠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就寝后难以入睡、睡而多梦、睡中易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睡中不时惊醒,睡不安稳,严重的可致整夜辗转难眠等等。失眠症有多种,但绝大部分都跟阳跷脉经气过于旺盛有关,我在临床上常采用按摩刺激阳跷治疗该病,疗效明显。 其实,这不是我的秘法。对此,我国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灵枢?大惑论》中说:“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 由此可见,失眠与阳跷满盛有关。 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女性患者,她大约30岁,来向我问诊时,失眠已有1年,晚上难以入睡,早上却醒得太别早,醒后又难再入睡。夜间睡眠,小便次数非常之多。白天则无精打采,没有丝毫精神,一副昏昏欲眠的样子。 除此之外,还伴有多种症状:长期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口舌疼痛,咽喉不适,口干苦,晨起少量黄色厚痰。头胀,后枕部疼痛,目胀有热感,皮肤发红疹,无痛痒,愈后留黑斑。小便黄色,大便不爽。有时胸闷胸痛,经量减少,腰部酸疼。平时心情烦躁,激动易怒。脉弦滑小数,舌边尖红。 可以说,这是非常严重的失眠现象了。针对她的病症,我除了对各种副症状对症施治外,重点就是针刺阳跷脉了。在经过两个疗程后,她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四个疗程后,已经基本痊愈。 针刺阳跷脉是相对于严重失眠来说的,如果只是一般的失眠,采用按摩敲打的方法即可解决,方法是这样的,用手指沿着阳跷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按着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就多加按摩,或者用小保健锤和拳头敲也可以。 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大穴——足三里
我在年少时曾读过一本叫《云锦随笔》的书,对里面的一个故事记忆深刻,至今难忘。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剪彩时,邀请全日本年龄最长的老人万兵卫过河,这位老人当时是岁,而他的妻子岁,儿子岁,孙子岁。可以说全家都是老寿星。当时就有人问其长生之术,万兵卫答曰:祖传每月初八天,连续灸足三里,仅此而已。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无法考证,但足三里的确是功用广泛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大穴,这在中医界基本上是一个共识。 足三里的功用我在前文正有详细介绍,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按摩足三里的几种方法。 第一法:拇指按压法 坐在床上,双腿伸直,用拇指用力按压同侧的足三里穴,直至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在用力按压的同时,配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拇指30~60次,一般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可重复4~5次。一般而言,在按压足三里时,脾胃虚弱的人需逆时针方向转动拇指;伴有口臭、便秘等胃肠实热症的患者则需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因过食生冷食物,出现急性胃痛、恶心时,也可采取这种方法。 第二法:四指拍打法 取坐位,双脚着地,手指伸直,用并拢的四指拍打与手同侧的足三里穴50~60次,然后再用一只手拍打另一侧的足三里穴,每日可重复7~8次。 第三法:脚外踝按揉法 以最舒适的姿势坐好,先将左腿伸直,用右脚外踝骨的突出部位轻轻按在左侧足三里穴上,力量由小到大进行按揉。然后再将右腿伸直,用左脚外踝骨按揉右侧足三里穴。每次按揉8~10分钟,每天3~4次。这种方法比拇指按压的力度要大,且坐着、躺着均可进行,此法比较适合形体肥胖者。
专治头颈问题的神奇大药——列缺穴
“头项寻列缺”,这是中医典籍《针灸大成》中流传很广的一句歌诀,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有头颈问题,就去找列缺穴解决。 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列缺乃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是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它位于手臂内侧,腕横纹上约寸处,取穴时可两手虎*叉,食指尖所到凹陷处,即是列缺穴。 列缺穴对现代人最有用处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可以治疗颈椎病。现代社会,随着脑力劳动的增加,很多年轻人经常是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办公,所以颈椎病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都以为颈椎病是上班族常见病,对生活影响不大,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再加上年轻力壮,往往不是太在意。可事实上,等到三四十岁之后,长期积累下来的颈椎病就会对你的身体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最容易积劳成疾。 而按摩列缺穴就是一个很好的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对列缺穴的按摩以掐揉为主,治疗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宜边掐边揉,使肌肉和筋腱来回移动,掐揉时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力度以出现酸胀感为好,每天可进行一次,每次3分钟即可。治疗时如果还能配合风池、合谷、百会等穴位的按摩治疗,则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现代人来说,列缺穴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作用,就是它可以帮助你戒烟。几乎所有的烟民都知道吸烟对身体的巨大危害,他们中大部分也都有过戒烟的想法,但事实上,真正能做到彻底戒烟的人却少之又少人们,戒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里,我把列缺这个穴位重点介绍给那些想戒烟却苦于没有好办法的人。怎么做呢?方法很简单,你有事没事的时候都可以经常性用大拇指来按揉这个穴,这对于烟瘾有一个很好的克制作用。此外,按摩列缺还可以减小吸烟对肺的伤害,因为列缺是肺经上的穴位,按摩它可以很好的调理肺功能。 维系生命的长寿穴位——神阙穴
神阙穴就是人们常说的肚脐。它是人体全身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地处人身阴阳相交之处,诸气会聚之所,为生命之根蒂。人体先天的强弱与此穴密切相关。神阙穴还是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枢纽。经常按摩神阙穴能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复苏固脱,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所以,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能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 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对于养生或疗病来说,每天压肚脐眼儿也是妙用无穷的一招。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手指压在肚脐眼上,不需要进行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整一下按压力度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感觉压得太紧,就放松一点,如果感到太松了没感觉,就压重一点。按压时要平心静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儿上,数自己的呼吸,数到次,压脐的时间就够了,每天压一次即可。 有一位失眠患者,按照我的嘱咐,坚持睡前压脐一段时间后,打“萧医生,你说要压脐时要自然呼吸次,我只数到50次就睡着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位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压脐,3个月后性功能就恢复了正常,他打“我每天临睡前压脐一次,不料凌晨一点左右阳物自动*,这怎么办啊?”我自然听出了他口中的玩笑之意,于是幽默地对他说:“很好办啊,你只要不在临睡前压脐就好了。” 其实,患者问这种可笑的问题,只是为了表达病愈后的欣喜之情,这在我的行医生涯中是经常碰见的。 除了压脐之外,我再告诉大家三种神阙穴的保健方法。 其一是揉转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其三是意守法。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阙,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产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留驻青春的不老穴——命门穴
命门穴与神阙穴相平行,亦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命门穴的功能包括养肾阴和养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补命门穴的药物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 经常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其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萎、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水肿、耳部疾病等症。 命门穴的锻炼方法有二。其一是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其二是采阳消阴法:方法是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意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另外,命门穴和上一节我所讲到的神阙穴在人体上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两者一为督脉上的阳穴,一位任脉上的阳穴,同时拍打这两个要穴,可以通行气血,调和阴阳,激活人体的元阴元阳,祛病强身。所以,命门穴可以配合神阙穴一起拍打。 最初的时候,您可以先用一只手拍打神阙,然后,再用手拍打命门。分开来拍打,以舒畅为度,就这么简单。 当然,熟练的时候,您可以变着花样来,甚至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神阙和命门。 比如:先把右手手掌按在肚脐眼上,左手按在命门穴上,接着,上身右转,带动两手甩动,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门;同时左手往前甩,去拍神阙。手掌拍下时,马上随着身子的左转而弹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阙,左手往后甩拍命门。如此来回重复。不过,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拍打熟练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拍打方法。 熟能生巧,养生也不例外,当你越练越自然,你就会把初看起来像是体育锻炼的方法,上升到健康养生的高度和实效。
帮你赶走颈椎之苦的奇妙之穴——大杼穴
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 一般来说,大杼穴相对于我前面所讲的穴位,重要性有所不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人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里,或久坐办公室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或长时间熬夜,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大杼穴就变得非常有用了。 有些颈椎病前期的患者,颈肩部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僵直,但会感到脖子不舒服、发胀、发酸,这时触及大杼穴也会有较明显的压痛。这是因为,不当的姿势、过度的紧张使颈肩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气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气血不通。同时,姿势不良对脊柱骨质产生压力,时间久了,产生骨质增生,也就是“骨病”,也会加重大杼穴气血淤阻的状况。 所以说,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颈肩部经脉气血的流通就有了保证,颈椎病的症状也就能得到改善。 在开始感觉到颈部酸痛、肩部不适的时候,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气血的瘀阻。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 此外,每天用梅花针敲打大杼穴一带3~5次,每次5分钟,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疼痛持续出现时,还可以在梅花针轻度敲打后在穴位处拔火罐5~10分钟。在这一阶段应该避免过度紧张,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和长时间的眼睛疲劳,这样的自我保健可以使颈椎病免于继续发展,趋向好转。 如果颈椎病已经形成,出现明显的颈肩背部疼痛时,此时,仅靠按摩或用梅花针刺激大杼穴就不够了,还需要配合风池、肩井、外关等穴位,用按摩、梅花针敲打以及拔火罐的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平时要放松身心,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疲劳等,这样,对治疗颈椎病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疗效,同时也能够控制颈背部的疼痛,保证生活质量。 但如果颈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手臂麻木、疼痛、酸软无力,或出现头晕的症状,医院就诊,按照疗程进行规律的针灸、砭石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的颈肩疼痛,伴有颈肩肌肉的肿胀的,则不可强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的肿胀,使疼痛更严重。只可以用梅花针轻刺激穴位一带,促进穴位微循环好转。 帮助你追求性福的神奇穴位——关元穴
有一中年患者患性功能障碍,妻子为此闹着和他离婚,他心里十分难受,四处求医,却都没有多么大效果,结果我让他艾灸关元穴,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一月后该患者就病痊愈了。现如今,他们夫妻生活美满,听他说,他妻子最近还怀了孕。 有很多读者或许不相信这个穴位的神奇,认为我只是偶然为之,其实,关元穴可以制造“性福”是有着绝对的中医根据的。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过去也叫玄关。它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关之处,也是元气的关隘,所以叫“关元”,是我们固气保健的要穴。通过对这个穴进行艾灸,能使人的元气源源不绝,所以,关元既是长寿穴,又是“性福”穴。我们用这个穴的时候,可以用艾条灸,也可以用手按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你在享受“性福”的同时健康长寿。 我们的先祖们在养生中特别看重这个穴位,认为这就是练长生不老丹的最佳位置,将之称为丹田。这像种庄稼需要田地一样,这个位置就是种“丹”的田地。一说“丹”,朋友们一定会觉得挺神秘的,如果我们将“丹”理解成“元气”,理解成一种“能量”就容易明白了。那么关元穴就相当于是储存能量的能量库。 传说,南宋有个江洋大盗王超,得一高人指点,在每年夏秋之交,用艾条施灸关元穴千炷,久而久之,其人冬不怕冷夏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像有团火一样。王超被捕获后,因罪行重大被判处死刑,结果,行刑后剖开他的腹脘之处,发现有一非肉非骨之物,若坚石,这个东西就是用艾火灸出来的。 王超被处死是罪有应得的,但在古代大医的眼里,关元穴这味人体大药却真的很神奇!因为它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让人健康长寿;二是能让人保持旺盛的性能力。 艾灸关元穴对培补元气功效卓越,当你元气充盈时,相当于激活了你的自愈程序,元气就会主动寻找你的病灶,出现元气在体内通窜而攻伐病灶的现象。这时有些症状好像有病情加重的感觉,你不用害怕,这其实就是养生家所说的气攻病灶现象,是人体的自愈系统在发生作用,只要坚持数日,不久健康又会回到你身边。所以艾灸关元穴还能治疗某些难症、恶症,如胃溃疡、溃疡性结肠、胃癌、肝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等。病是邪气,元气是正气。邪不压正这个成语就是说:只要正气充盈,病邪之气就会很快逃之夭夭。 对关元穴施灸最好的时机在每年秋夏之交,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次15~30分钟,每月10次。冬春除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它。 此外,睡前将双手搓热,用手掌的劳宫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入睡,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大穴,属火,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大穴,也属火,少府是心经的大穴,也属火,用心包经与心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可以收到阴阳相济之功。 不必求医问药,足下自有健康 聚积元气的人体“长江”——太溪穴 补给生命的泉眼——涌泉穴 既可驱寒又能增加耐性的贴心穴位——申脉穴 让你精神焕发的奇妙穴位——大敦穴 帮助你从不幸中迅速恢复的神奇穴位——丘墟穴 媲美涌泉、足三里的养生大穴——太冲穴人体健脾要穴——太白穴 具有小柴胡汤功效的药用大穴——足临泣穴 对付肝病的大义士——行间穴 聚积元气的人体“长江”——太溪穴 太溪穴是足诊三脉“决生死,处百病”三大独特要穴之一。它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 早些年,我曾有幸拜访当代名医张士杰老先生,医院针灸科主任,他最擅长使用的就是太溪穴,被誉为“张太溪”。 在临床当中,张老发现人体的穴位太多太密,疾病也复杂多变。如果逐一取穴的话,难免顾此失彼,取不到好的疗效。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他发现,利用太溪一个穴,或者配合另外的一两个穴,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所以,在他的治病过程中,大多数都取太溪穴。因此,人们依照以往的习惯给了他“张太溪”这样一个称呼。 医院,某资深新闻人士,肺癌晚期,高位截瘫,食水不进,排泄不通,生命垂危。在多方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请张士杰为其针灸治疗。张士杰针刺太溪穴,一针扎下去,病人尿液即从导尿管中流出,针出即止,在场专家教授无不惊叹不已。经针灸治疗5次后,病人饮食正常,身上插管皆除。 事实上,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也用太溪穴治过不少急症顽症。大概是在三四年前,我曾经治疗过这样以为女患者,她是白领一族,年龄不到30岁,患上了腰疼症,而且病情比较严重。当时我并没有给她开药,只是在她两侧的肾俞穴上也就是腰痛的位置为她各拔了一个真空罐,之后按揉她的太溪穴10分钟。完成之后,她的腰痛明显减轻,我让她回家后按此方法自己继续治疗,告诉她,只要坚持20来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这里之所以按摩太溪穴,目的是为了调节腰的同时,把气血引导肾经上去,补到根源、补到穴位上去,这样才能有持久的效果。如果只是拔罐,虽也可为这位女患者减轻腰痛,但却无法根除。 果然,这位女患者按照我的方法,坚持了半个多月,腰疼症就彻底好了。 那么,说到这里,有的读者或许会好奇:“太溪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穴位?为什么有如此之功效呢? 太溪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说肾经的原气大会于此,是人体当中元气旺盛而又尊贵无比的地方,古代医家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我们都知道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中医说肾阴和肾阳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于肾,肾一旦出现问题,人体就会百病从牛。而作为肾经的原穴,太溪的作用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我建议大家从太溪穴开始。 补给生命的泉眼——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的凹陷处便是。 涌泉穴是人体的“长寿穴”之一。俗话说:“若要人安乐,涌泉常温暖。”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50余种疾病。所以,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涌泉。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一条直线,二穴是有“井”有“水”的上下呼应关系,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经常按摩涌泉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我国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养生法由来已久,至宋代已广为盛行。在《苏东坡文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疟疾),有个武将却多年安然无恙,面色红润,腰腿轻快,后来人们发现,他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对,热摩涌泉穴无数次,以汗出为度。之后,很多人仿效此法,不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涌泉穴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方法: 按摩涌泉法 按摩涌泉法是防病保健的常用方法,古今医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主要方法如: (1)擦涌泉穴:我国清代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说:“擦足,每晚上床时,用珠算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数,少至百数,觉足心热,将足趾微微转动,二足更番摩擦。盖涌泉穴在两足心内,摩热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寿,益人之功甚多。” (2)按涌泉法: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以能耐受为度。 (3)揉涌泉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足心揉次为宜。常用此法能疏通心肾,调整内脏功能;可预防感冒,降低血压,治眩晕、失眠;又可使中老年人步履轻捷、足胫强健,并可促进睡眠,使大小便通畅。 火烘涌泉法 用中药川乌(或草乌)g,樟脑10g,共研为细末,用醋调制成弹子大小,置于足心,足下放微火烘烤,温度以能耐受为度,用衣被围住身体,使汗出如涎,即生效。此法可治足、膝等关节风湿疼痛。《串雅外编》亦载:“脚气肿痛,樟脑二两,乌头一两,为末,醋和丸弹子大,每置于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盖,汗出如涎为效。” 灸涌泉穴法 宋代《扁鹊心书》指出:“涌泉二穴,在足心宛中,治长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肢腿肿,沉重少力。”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20~30分钟,每晚临睡前灸一次即可。灸足心法可以治疗多种病症,尤其对虚寒证效果更好,但阴虚火旺证不宜用此法。 足心涂药法 将药物研末后,用适当的液体将药末调成稠汁状(或直接选用油脂类药物),将药膏涂于涌泉穴。此法既可发挥药物作用,也可通过涂擦对足心起刺激作用,因而应用时宜反复涂擦。足心涂药法在古代较为常用,如《千金方》即载: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涂摩小儿的手足心,可防病保健。 涌泉贴膏法 在《医院配方》一书中,载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药用杜仲、牛膝、熟地、附子、续断、甘草各60克,生地、小茴香、菟丝子、天麻子各15克,雄黄、木香、丁香、乳香、没药各6克,麝香克。用香油克,将所列杜仲至木香等前12种药熬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再加入丁香、乳香、没药、麝香等搅拌成膏,制成膏贴。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诸多疾病皆可治。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用处是非常大的。意守涌泉法 此法为气功锻炼的一种方法。意守时,可采取站立位,也可采取卧位,将全身放松,去除杂念,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将意念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时间可由短到长,每次可意守30分钟左右,也可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将时间缩短或延长。每天1~3次。意守足心法一般不会出偏差,对体弱多病或上热下寒者最为适宜。本法多与按摩足心法配合应用,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既可驱寒又能增加耐性的贴心穴位——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地方下端1厘米凹处。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 俗话说:“人老腿先衰”,这实际上讲得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则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申脉穴可治疗怯寒症 寒冷的部位因人而异,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是与其他部位比较,温度较低。这是因为该部位的血管收缩,血液的流动太细所致。 另一种是皮肤的温度与其他部位的皮肤温度几乎相同的人,但总会有一冷就认为冻得不得了的感觉。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朋友,即使是血液流动的非常顺畅,但有错觉的人还是不少。 这种人不能光做怯寒症的治疗,必需要将冬季认为是活动性的快乐季节。因为喜欢运动的人都不会患怯寒症。还有一些人自觉有怯寒症便不想活动,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这么一来,怯寒症就只会越来越恶化。 一般所言的怯寒症,因人而异,有种种的型态。有腰部发冷型,有脚发冷型,也有肩及手腕发冷型等,以不同部位的怯寒症最多。但是因体质虚弱而消瘦及全身机能低下的人,全身都会冷,其痛苦很难忍受。有些人会抖个不停,有些甚至会局部发痛,以致无法动弹等。 申脉穴主要是针对肩膀及手腕寒冷,对于别的部位患怯寒症,则要区别对待之。 全身寒冷——按摩“气海”穴。 脚部寒冷——按摩“梁丘”穴。 腰部寒冷——按摩“腰之阳关”穴。 以上穴位,坚持按摩,疗效非常之好。 申脉穴可增加耐性 有许多人在做事情时,总会说:“我没这份耐性……”,然后就此半途而废,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行为。 比如,从商业角度来说,好不容易来了生意伙伴,在新合同将定未定之紧要关头,如果没有耐性,那么就会搞砸了,这时的耐性,就会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苦口婆心的“耐性”并不仅限于商业上。再比如,如果被女性拒绝一两次就死心,女性会认为“哼!就这么一点耐性。”而作罢。 工作的道理也是如此,只要有耐性,工作当然会顺利,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进取心,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能把握住这一点,则能引起连锁反应,一顺百顺,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 按摩“申脉”穴对做任何事情都会感到厌烦、没有耐性的人很有效。它能使这类型的人增加稳定感,集中精力做事,更具有耐性。 “申脉”穴按摩时,要尽可能地多做深呼吸,最终可使容易厌倦的性格发生变化。 让你精神焕发的奇妙穴位——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寸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此穴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几年前,我有一位亲戚准备去日本参加一个行业会议,在办好出国手续后,却突然患上了三叉神经痛,不想吃,不能睡,脸部疼痛难忍,精神不能集中。焦急中,他向我求救,我告知他一个穴位疗法,这个疗法就是按摩大敦穴,其法是: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之后用手揉搓该穴位20~30分钟。左脸痛揉搓右脚趾,右脸痛搓揉左脚趾,两边痛揉搓两个脚趾。结果他一试立马见效,如期出国成行。 除了治疗疾病,大敦穴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养生保健。很多现代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状况,整天工作繁忙,身体疲倦,但是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早上醒来神不清、气不爽,身体倦怠,一点精神也没有,这种症状在30~40岁的中年人中非常普遍。 人到中年仍旧难以睡醒,这和年轻人前夜迟睡,因睡眠不足而迟醒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般的迟醒,那就大错特错,它会对你的身体和精神产生非常强的危害。 那么,如果有这种毛病,该怎么应对呢?指压大敦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治疗昏睡,使你神清气爽。指压时强压7~8秒钟,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次左右,第二天起床时效果明显。 指压大敦穴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也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除此之外,大敦穴还可以起到多种治疗及养生保健作用,总结起来主要具有以下几大功效。 (1)治疗疝气有特效。《玉龙歌》中说“七般疝气取大敦”;《胜玉歌》中也说“灸罢大敦除疝气”……。 (2)肝藏血,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等。大敦穴旁边有个隐白穴,也是止血要穴,两者通常是配合按摩,效果更好。火气较旺,多按摩大敦,身体比较虚寒,多按摩隐白穴。 (3)大敦为木经木穴,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 (4)经常按摩大敦穴,有通便之效。 (5)“病在脏者取之井”,若患有慢性肝炎病,大敦穴更是不可缺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 帮助你从不幸中迅速恢复的神奇穴位——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丘墟穴主治疾病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 可使人头脑清晰 担任领导之职者,会议次数剧增,时常开会到深夜。而且如果遇到重要事情时,也可能会连续数日进行深夜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如何才能有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呢?这就必须除去脚脖子的淤血。 因为,人的脑部运动和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脑部功能迟钝,工作效率降低,那多是因脚部淤血而引起的。换句话说,是由于脚部活动不足而产生血液循环停滞。 由于脚部运动,脚部肌肉通过筋纺锤,将刺激送抵脑干部的网样体,使新皮质的脑细胞活泼,因此便能除去脑内淤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例如右脚与静脉有关,它使由胸部上行的血液顺畅,左脚和动脉有关,它使由头部到脚尖等全身血液顺畅,如果脚冷或因运动不足而使脚部肌肉硬化,则会头晕眼花。我们考虑问题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所以为了使头脑清醒,必须按摩脚部。
治疗脚部淤血最有效的穴位就是丘墟穴,此外,脚踝正后方的昆仑穴也有此功效。先将肌肉放松,边按摩边做深呼吸,多做几次,坚持一会,就会出现效果。 可增强承受不幸的能力 人类具有自然的治愈力。因此,内脏疾病只要意志坚定,即使不用药物也有可能自然痊愈。但是相反,如果精神不安,或患神经性内脏疾病,也可能酿成生死攸关的重病。这里所说的精神,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精神上的打击,一个人往往会做出非常不理智的事情,而身体也会产生严重的病变。 只要是人,时常会被精神所左右。如果想在一生中,避免精神性问题那又将如何做呢? 抵抗精神上的打击是人类进步的特征,那些“被领导斥责”、“单位倒闭”、“被亲友背叛”、“被爱人抛弃”、“被窃”等等打击,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不小的烦恼。如果持续性忧郁无助,会导致失眠,每天心焦气躁,工作不顺手,形成神经衰弱,甚至导致自杀身亡。 遭遇精神性打击必须立刻治疗。如果不冷静探明其原因以及今后应付的方法,则无法从打击中解脱。这时候,可以采用穴道按摩法来使精神安定,培养冷静的判断力,恢复动力。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会遭到不幸,但是能够改变不幸遭遇的,只有他本人。因此当你遭到精神性打击时,请务必一试穴道按摩法。 按摩丘墟穴对促进脑部清醒很有效。按摩只要有始有终,就能收到消除头脑的疲劳、回复精神力的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