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庄浪

2024/10/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文春霞

一天,读一本古书,读到某处,恍惚是现在的家乡人用家乡土话写的家乡故事,一时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是何夕。看看书皮,确实是《诗经》;看看窗外,也还是最熟悉不过的高高低低的楼群。借助注释和百度,把这一章节一连读了好几遍,不由得一阵踏踏实实的惊喜:《诗经》里,确实保留着活生生的庄浪话、庄浪民俗,保留着几千年来的乡愁。

十年前,我比较全面深入的钻研方言时,就发现庄浪土话非但不土,还古雅得很。例如几乎挂在每个庄浪人嘴边的“曹(咱,咱们)”、“臧(好,行)”,从《诗经》到唐宋诗词话本里,都经常出现,意思或者完全一致,或大同小异。

这样的现象——遗留在方言里的古汉语词,可能是个普遍的现象,像我这样不怎么喜欢出远门、鲜有置身于其他方言环境中的人,也曾听到过宁夏、河南等地方言中的一些词和意思,竟和庄浪方言如出一辙。

尽管有着这样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我还是在阅读《诗经》时,被《诗经》里出现的庄浪话、庄浪民俗吓得不轻。

讲这个事儿之前,先申明一下:我的祖先在三百多年前就来庄浪定居了,咱可是土生土长的的庄浪人,并且由于近些年来致力于学习、整理、挖掘庄浪历史文化遗产,虽然成果微乎其微,但是对庄浪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的熟悉度,谦虚地说,那也肯定比一般人要高很多。

就是这样的我,被庄浪话、庄浪民俗震惊了一回。

事情是这样的,我读到《诗经鄘风蝃(di)蝀(dong)》这一篇: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ji,升起)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初读,只模糊觉得这首诗和女子的婚姻有关。赶紧看翻译:

“彩虹出现在东方,没人敢指着它。

一个女子要出行,远离父母兄弟。

早晨彩虹在西方,整个早晨要下雨。

一个女子要出行,远离兄弟父母。

这样的人啊,破坏婚姻呀!

太无信义啊,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啊,果然是一首指责女子自主婚姻的诗作。自主婚姻,是给面子的说法,按后来的翻译,应该是谴责女子私奔的。私奔,这样的事在当下也是很没面子、为世人所不齿的行径,在礼教森严的古代,更非同小可。那么,这样的事为什么要和美丽的彩虹扯在一起,要以彩虹为比兴呢?

仔细研读注释,结合“百度”,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彩虹在古人的心目中形象很不好,是两头蛇,因此给它起了个不好看也不好听的名字:蝃蝀。古人还观察到彩虹有时会有两条同时出现,一明一暗,还依据明暗分雄和雌。并且认定彩虹出现,是象征着有不道德之事的出现。因此,“莫之敢指”。也是,不够祥瑞的事,唯恐避之不及,还怎么敢指?

我就是读到这里,被惊得目瞪口呆的。首先说这个“彩虹”,在父辈、祖父辈的庄浪人嘴里,出现的概率几乎没有,他们把“彩虹”叫“绛(即虹,单用时读jiang)”。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我们会说“出绛(虹)了”。而“蛇”,我在认识字、在接触普通话前,我生活环境中没有“蛇”这个词,只有“长虫”。长虫,在我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神圣的。有长虫(蛇)被裹挟在麦草垛或玉米、荞麦杆中被运回谁家,或者自己闯进谁家里的蛇,都会被好好儿送还到山野。有的人家还要烧香磕头后才恭送出门。

而对于出现在天空中的“长虫”——虹,我们从小就被告诫“天上的绛不敢指!”,为啥?原因很具体:“哪根手指指了哪根手指就烂了。”

而对于“姑娘”的称呼,庄浪人也有别于省会兰州、市区平凉的“姑娘”,只要是未婚的,不管俊丑好坏,一律叫“女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里的乡愁,更多的体现在这样简单到极致、美丽到极致的句子中。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春天里,吟诵着这样的诗句,漫步在田野上,仿佛走进了积攒了千年的乡愁,仿佛千百年的乡愁都得到了慰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wh/15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