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586课反文旁的来历

2024/9/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怎样治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汉字,即“攴”部的部首汉字“攴”。“攴”是《说文解字》部首中较为重要的部首,部属汉字有七十六字。在楷书中,“攴”又多变作“攵”,即我们经常说的“反文”。因此,本课的内容,我们就来说说“反文旁”的来历。

攴。读p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攴,小击也。从又,卜声。”许慎认为“攴”是形声字,本义是小击。但在早期文字中,“攴”并非形声字,来看看字形演变:

(攴的字形演变)

“攴”在甲骨文中,下边是“又”,即手;上边是“卜”,即击具(鞭子或木棍),合起来会以手持鞭子或木棍扑打之意。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辞云“丙辰,攴禾”,这里的“攴禾”应当指给谷物脱粒。直到现代,我们还会看到人们拿着连枷扑打稻谷脱粒的情形。

(连枷脱谷)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典隶变作扑。”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因用为扑击字耳。”邵瑛《群经正字》:“扑,《说文》即鞭扑之扑,‘攴’与‘扑’,盖古今字,‘扑’即‘攴’之俗变。”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卜亦形符,表示敲击的工具,如杖杸之类。”这些都说明“攴”的本义是扑击(小击),可见许慎对“攴”本义的解说并没有问题。

到了楷书之后,字形已分化为“攴”或“攵”,其中“攴”是隶定体,“攵”是隶变体,《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以“攴”为正体。但在用作偏旁时,“攴”与“攵”皆有使用,同为正体,写作“攵”时,因为字形与“文”字的镜像之形相似,因此多被称为“反文”。

“攴”在古代典籍多用“扑”表示。《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孔传:“扑,(读jiǎ,同“槚”,一种树木)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即:用鞭打作为官的刑罚,用木条扑打作为学校的刑罚。这其实就是最早教鞭的来源。教鞭也来源于“扑”,即“攴”。

(执教鞭的老师)

王筠《说文释例》:“《尚书》‘扑作教刑’,《说文》无扑字,‘攴’即是也。又、手一物,卜有在上在右之别耳,其器名‘攴’,以器击之,亦曰‘攴’。”

“攴”在现代汉语作部首,称攴部,在常用字“敲”的右边,故又称“敲字边”。“敲字边”与“反文旁”同出一源。

“攴”的小篆写法如图:

(攴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hl/15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