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走近采耳师体会成都慢生活
2018-12-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我国民间有三大快活之事:洗澡、捏脚、掏耳朵。掏耳朵古时雅称“采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枝奇葩。采耳师灵巧的手指操弄各式工具在人耳狭小的乾坤内大做文章,耳内时而像小虫爬过轻痒难耐,时而如微风吹进沁心爽肺,时而磬声幽响,时而洪钟轰鸣。有人掏了两次耳就上瘾,把这小舒服当成人生一大享受。成都采耳古来有之,市内大小茶馆,旅游景点等随处可见,古书有云:茶肆一隅,两人一坐一站,如点穴盘凝伫。如事者相询:“何事?”答曰﹕“采耳也”。1古代:采耳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在古代,采耳流行于上层社会,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采耳无论在技术延深方面,还是在兴起领域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时,采耳开始流入民间,并融入到了传统理发行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亦不被湮没,得到了保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挖耳勺出现在商朝——殷墟妇好墓中挖掘出来的两支玉制鱼形挖耳勺,鱼身细长,口、眼、尾、以及脊鳍、胸鳍都刻制清晰……鱼形的尾部细收,尾端雕成耳勺。头部的鱼眼,透雕为穿孔,可以佩戴。可见早在商朝挖耳勺的制作技术已经纯熟了。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挖耳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得。古人还把挖耳勺和发簪相结合,发明了一丈青。《红楼梦》第五二回:“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戳。”2如今:采耳将成为成都文化名片之一成华区采耳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4月16日,成都市成华区采耳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据统计,目前全成都有近人从事“掏耳朵”职业,均属各自为阵,成华区采耳文化促进会的成立,一方面组织技能培训,一方面规范行业自律,并继续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成都的“采耳”绝技,将其打造成成都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真正的采耳,不是简单的掏耳朵,更不是有个小勺、有把刷子就能够实施的。专业的采耳工具就有:竹耳扒、竹鹅毛棒、铜丝鹅毛棒、鸡毛棒、铗子、震子、马尾、刮耳刀、头灯、手握式聚光灯、双氧水、酒精、棉花棒、耳起(耳铲)、耳勾、银针毛棒、耳朵穴位模型、工具箱等。此外,专业系统的知识与技术也必不可少。如今,采耳作为一门精湛技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已经发展为一种保健养生方式。它融合了传统中医学的特点,不仅具备了清污除垢的基本功效,还能有效防治各种常见疾病,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提供康乐享受,因此也备受现代人青睐3走近采耳传承人——彭大军在成都宽窄巷子,每天都有一群挎着木箱,叼着烟叶,翘着二郎腿的掏耳师傅,他们等待着各地的游客,为他们提供“小舒服”。“小舒服”是掏耳行业在成都的一种别称,也是一种艺术和技术融为一体的民间手艺。成都宽窄巷子靠这门技艺生存的掏耳师傅被外称为采耳师。54岁的彭大军从事掏耳事业42年,从年在父亲手上学到这门技艺开始,彭大军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们家四代都是掏耳朵的,从我爷爷到我父亲,到我再到我儿子。”彭大军的手艺堪称“祖传”。掏耳的摊位,装扮十分简单,难度在于技艺。为了吸引客人眼球,彭大军专门定制了一件大红、复古的工具箱也是他的百宝箱,外表十分精致。采耳三大绝技蜡烛挑芯白蜡点燃,用起子将蜡芯周围软化的白蜡挑松,“不单单是用起子将白蜡插深,还要慢慢挑松、挑平,火不能熄,一根蜡烛可以慢慢挑完,练习五个月方有所成。”彭大春说,关键是手不能抖,蜡烛相当于客人的耳朵,要帮客人把耳垢清理干净还感觉不到痛。鸡蛋拨膜煮熟的白鸡蛋剥壳后,用镊子轻轻拨去面上附的薄膜,而不破坏鸡蛋分毫。“膜绝不能破,镊子在膜上面操纵自如,让膜有本身的弹性,可夹可放,可张可弛。”彭大军说,练习鸡蛋拨膜需要半年时间。香烟夹丝任何一支香烟从底部起,用镊子可以轻易拉出放回香烟丝,而外部包装的烟纸烟身不能有丝毫破损,“还是考验手稳不稳,会不会碰到薄薄的卷纸,烟丝如耳垢,要轻拿捏放。”专家提醒耳朵有自洁功能,外耳道的耳毛、耵聍等可防止异物进入,对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建议不要频繁“采耳”,尤其不要用不干净器具或用手挖耳。一杯香茗,一把躺椅,然后享受半个小时的掏耳朵,午后的时光就这么悄悄地溜走,这就是成都的“慢生活”。生活在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你,是时候慢下来,停下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然后,重新“上路”。责编:陶翠编辑:龚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