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磁石花蕊石与代赭石

2020-8-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二三八、磁石

磁石味咸,专杀铁毒,

若误吞针,系线即出。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磁石

拼音CíShí

别名玄石(《本经》),磁君(《吴普本草》),慈石(《本草经集注》),处石(《别录》),元武石(《石药尔雅》),吸铁石(《乾坤生意秘韫》),吸针石(《纲目》),熁石(《本草求真》),摄石(《药物出产辨》),铁石、戏铁石(《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开采后,除去杂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称"活磁石"或"灵磁石")入药,磁石采集后放置日久,发生氧化,其磁性便会减退,乃至失去吸铁能力(称"死磁石"或"呆磁石"),影响药效,故应经常用铁屑或泥土包埋之,以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则可与活磁石放在一起,磁性可逐渐恢复。

原形态磁铁矿(《石雅》)

等轴晶系。晶体往往为八面体,少数为菱形十二面体,晶面上常有平行条纹。通常成粒状或致密块状体出现。颜色呈铁黑色;晶体有时带有浅蓝靛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5.5~6.5。比重4.9~5.2。性脆。具强磁性。见于许多岩浆岩和变质岩中;海滨沙中也常存在。

生境分部产江苏、山东,辽宁、广东、安徽、河北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多具棱角,大小不一。表面铁黑色至棕褐色,不透明,有金属样光泽;有的无光泽或覆有少许棕色粉末;有的粗糙并具少许针眼状孔隙;有的含黄色或其他颜色的杂质。体重,质坚硬,难破碎,断面不整齐。有土样气味。活磁石具吸铁能力。死磁石不具吸铁能力,色较红棕,通常有孔隙,杂质较多,并较易砸碎。以黑色、有光泽、吸铁能力强者为佳。加热℃后,磁性突然消失,冷却后又恢复。不溶于水及硝酸。溶于浓盐酸,溶液呈橙黄色,其溶液显铁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分四氧化三铁。其中含氧化铁31%,三氧化二铁69%。此外有少数变种含MgO(10%)和氧化铝(15%)等。北京市售晶尚含Mn++、Ca++、SiO3-。

(二)、药用价值

炮制磁石:拣去杂质,砸碎,过筛。煅磁石:取刷净的磁石,砸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立即倒入醋盆内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研成细末。(每磁石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本草衍义》:"磁石,入药须烧赤醋淬。"

性味辛咸,平。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咸,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甘涩,平。"

归经入肾、肝、肺经。

①《纲目》:"入肾。"

②《本草经巯》:"入足少阴,兼入足厥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潜阳纳气,镇惊安神。治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虚喘,惊痫,怔忡。

①《本经》:"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②《别录》:"养肾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

③《药性论》:"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眼昏,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除烦躁,消肿毒。"

⑤《本草衍义》:"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

⑥《纲目》:"明目聪耳,止金疮血。"

⑦《玉楸药解》:"治阳痿,脱肛,金疮,肿毒,敛汗止血。"

⑧《本草从新》:"治恐怯怔忡。"

⑨《本草求原》:"治瞳神散大及内障。"

⑩《本草便读》:"纳气平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柴胡为之使。恶牡丹、莽草。畏黄石脂。杀铁毒。"

②《本草从新》:"重镇伤气,可暂用而不可久。"

(四)、复方

复方①补暖水脏,强益气力,明耳目,利腰脚:磁石十两(大火烧令赤,投于醋中淬之七度,细研,水飞过,以好酒一升,煎如饧),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木香二两,补骨脂二两(微炒),槟榔二两,内豆蔻二两(去壳),蛇床子二两。捣罗为束,与磁石煎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磁石丸)

②补肝肾虚,止冷泪,散黑花:磁石一两(煅,醋炙),菖蒲、川乌(焙,去皮、尖)、巴戟、黄芪、苁蓉、玄参各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酒汤下,空心服。(《卫生家宝方》磁石丸)

③明目,益眼力(《圣济总录》云:治肾藏风虚,眼生黑花):神曲四两,磁石二两,光明砂一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不禁。(《千金方》神曲丸,《纲目》名磁朱丸)

④治久患耳聋,养肾脏,强骨气:磁石一斤(捣研,水淘去赤汁,绵裹),猪肾一对(去脂膜,细切)。以水五升,煮磁石取二升,去磁石,投肾,调和以葱、豉、姜、椒作羹,空腹食之,作粥及入酒并得。(《圣惠方》磁石肾羹)

⑤治耳聋耳鸣,常如风水声:磁石(捣碎,绵裹)半两,木通、菖蒲(米泔浸一、二日,切,焙)各半斤。上三味,以绢囊盛,用酒一斗浸,寒七日,暑三日,每饮三合,日再。(《圣济总录》磁石酒)

⑥治阳不起:磁石五斤(研)。清酒三斗,渍二七日,一服三合,日夜一。(《千金方》)

⑦治小儿惊痫:磁石炼水饮。(《圣济总录》)

⑧治子宫不收,名瘣疾,痛不可忍:慈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卧时滑石汤下四十丸,次早用磁石散,米汤服二钱。散用磁石(酒浸)半两,铁粉二钱半,当归五钱,为末。(《纲目》磁石丸)

⑨治大肠虚冷脱肛:干蜗牛子一百枚(微炒,捣罗为末),磁石二两(捣碎,淘去亦汁)。上药,以水一大盏,煎磁石五钱,至五分,去滓,调蜗牛末一钱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⑩治诸般肿毒:吸铁石三钱,金银藤四两,黄丹八两,香油一斤。如常熬膏贴之。(《乾坤生意秘韫》)

⑾治疔肿:磁石捣为粉,碱、醋和封之,拔根出。(《古今录验方》)

⑿治金疮肠出,欲入之:磁石、滑石各三两。为末,以白米饮调方寸匕服,日再服。(《刘涓子鬼遗方》)

⑿治金疮,止痛,断血:磁石末敷之。(《千金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慈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频病目,渐觉昏暗生翳,时珍用东垣羌活胜风汤加减法与服,而以磁朱丸佐之,两月遂如故。盖磁石入肾,镇养其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曲消化滞气,生熟并用,温养脾胃发生之气.方见孙真人《千金》神曲丸。"

②《本草经疏》:"磁石,《本经》味辛气寒无毒,《别录》、甄权咸有小毒,大明甘涩平,藏器咸温,今详其用,应是辛咸微温之药,而甘寒非也。其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者,皆风寒湿三气所致,而风气尤胜也。风淫末疾,发于四肢,故肢节痛,不能持物。风湿相搏,久则从火化,而骨节皮肤中洗洗酸也。辛能散风寒,温能通关节,故主之也。咸为水化,能润下软坚,辛能散毒,微温能通行除热,故主大热烦满,及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者,足少阳、少阴虚火上攻所致,咸以入肾,其性镇坠而下吸,则火归元而痛自止也。磁石能入肾,养肾脏。肾主骨,故能强骨。肾藏精,故能益精。肾开窍于耳,故能疗耳聋。肾主施泄,久秘固而精气盈益,故能令人有子。小儿惊痫,心气怯,痰热盛也,咸能润下,重可去怯,是以主之。""诸药石皆有毒,且不宜久服,独磁石性禀冲和,无猛悍之气,更有补肾益精之功,大都渍酒,优于丸、散,石性体重故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三九、花蕊石

花蕊石寒,善止诸血,

金疮血流,产后血涌。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花蕊石

拼音HuāRuǐShí

别名花乳石(《嘉佑本草》)。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变质岩类岩石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

生境分部产陕西、河南、河北、扛苏、浙江、湖南、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主要由方解石颗粒组成,并含有蛇纹石,为较常见的一种大理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灰白色,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彩晕相同。表面不平坦,有棱角,对光照之有闪星状光亮。体重质坚,断面不整齐。无臭,无味。以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本品显碳酸盐与钙盐的各种反应。

化学成分含大量钙、镁的碳酸盐,并混有少量的铁盐、铝盐及少量的酸不溶物。

(二)、药用价值

炮制花蕊石:洗净,敲成小块。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打碎,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碎成小块。

性味酸涩,平。

①《纲目》:"酸涩,平,无毒。"

②《本草经疏》:"酸辛,平。"

归经《纲目》:"厥阴经血分。"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

①《嘉佑本草》:"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

②《纲目》:"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

③《玉楸药解》:"功专止血。治吐衄崩漏胎产,刀杖一切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肝行瘀血,敛肺生皮肉。"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1~3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内服。不由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而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者,忌之。"

(四)、复方

复方①治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花蕊石火煅存性,研为末,用童便一盅,炖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后以独参汤补之。(《十药神书》花蕊石散)

②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花蕊石(捣为粗末)一两,硫黄(上色明净者,捣为粗末)四两。上二味相拌令匀,固济,瓦罐内煅,取出细研。瓷合内盛。外伤掺伤处。内损用童便或酒调服一钱。(《局方》花蕊石散)

③治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飞,焙)、防风、川芎藭、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半钱,腊茶下。(《卫生家宝方》)

④治脚缝出水:好黄丹入花蕊石末掺之。(《谈野箱试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四〇、代赭石

代赭石寒,下胎崩带,

儿疳泻痢,惊痫诡怪。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代赭石

拼音DàiZhěShí

别名须丸(《本经》),赤土(《说文》),代赭(《伤寒论》),血师(《别录》),紫朱、赭石(《普济方》),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纲目》),红石头(《河北药材》),赤赭石(《四川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产山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

原形态赤铁矿(《石雅》)

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产于许多种矿床和岩石中。含铁岩石风化岩可形成残余的赤铁矿床;变质岩有时含亦铁矿很丰富,成为重要铁矿。

性状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分主含三氧化二铁,其中铁70%,氧30%,有时含杂质钛、镁、铝、硅和水分。另报道本品除含大量铁质外,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

(二)、药用价值

炮制代赭石:除去杂质,砸碎,过筛。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土有亦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着火,得铛热底赤,即下白蜡一两于铛底,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②《纲目》:"(代赭石)今人惟煅亦,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平。"

④《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⑤《本草正》:"味微甘,性凉。"

⑥《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归经入肝、胃、心胞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本草蒙筌》:"入少阳三焦、厥阴肝经。"

③《纲目》:"肝、包络二经血分。"

④《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⑤《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注意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天雄。"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⑤《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②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③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桃仁、桂、吴茱萸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④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硃(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⑤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⑥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⑦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⑧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⑨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⑩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⑾治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⑿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⒀治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医方》)

⒁治诸丹热毒:土朱、青黛各二钱,滑石、荆芥各一钱。为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仍外敷之。(《仁斋直指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不要涂炭生灵!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yy/9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