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我有河津传统社火举例

2021-1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人无我有:河津传统社火举例

转灯:

别具一格的河津转灯,是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的原理创制而成的。其灯架用葵杆或竹杆扎结而成,基本框架为矩形,高约2米(还可更高)、顶端为拱形(个别也有整个圆形的)。每个灯架上安装有转灯一颗、数颗以至数十颗不等,排列样式系多种多样的几何图形。单灯状如小鼓,旁带五“耳”(翅),犹如当今电动机轮叶。用竹条扎制,白麻纸裱糊;灯面贴以花、鸟、虫、鱼、人物等剪纸;灯心穿置一固定铁轴,轴上插一蜡烛(自制的羊油蜡烛,俗称制蜡烛为“提蜡”)可使灯绕轴旋转而燃烛平稳不动。更为巧者,轴上灯体与灯架之间穿置一核桃,可以其抛面减少摩擦,使之转动灵活。其灯架上除转灯外,尚有众多披挂装饰,似“绿叶”相扶“红花”,与转灯相映成趣,有悬吊的纸扎绣球(俗称“火蛋”),有旋转响动的风哨(俗称“风沓”),并挂有彩莲灯、西瓜灯、鱼灯等,并嵌有玻璃镜,顶端饰以雉尾、彩色纸旗。整个转灯工艺,熔剪纸、裱糊为一炉,集几何、力学诸原理,匠心独运,精巧非常。

转灯的表演通常在元宵节夜晚。其时,几十名马童装束的跑灯者,手举灯架,身戴各种音色的马铃,碎步跑动,时吹口哨,穿插掏花,蜿蜓行进;灯架随手势而高低,舞姿依情绪而变化,左飘右荡,使尽浑身解数;摇头摆尾,似卸万般烦恼。远眺,则花灯飞旋,似繁星明灭闪烁,灯阵游弋,若“金蛇”似“火龙”;近睹,则如置身火树银花迷宫彩殿之中,眼昡目耀,美不胜收。加之前有火球(俗称“流星”)翻飞开道,后有锣鼓遥相伴奏,整个表演,浑然一体,有声有色,令人叹为观止。

龙灯:

北方平村人元宵节夜玩之,谓之“龙虎斗”。龙灯体长十多米,内径约八十厘米,从头至尾,渐而细之。由大约13节连接而成,衔接灵活,使龙体可弯绕。木、竹构筑,麻纸裱糊,体内燃以自制羊油蜡烛照明。龙灯由几十人用木根持举。另有虎灯,体长二、三米许,三人披麻染的虎皮玩之,虎头有目光如电。尾巴特长。其尾巴以细竹缠之,长而壮实,如鞭可甩,甩及观者,往往使伤。表演时,龙虎相斗相戏,并伴之以锣鼓。龙灯不时旋绕盘曲,虎灯不时跳跃腾挪,颇为壮观,亦饶有趣味。

冰山:

城北村的冰山,年代久远,传为一位民间工匠所制,制作颇为费工。春节前首先制高约八九尺长约一两丈的木质山形,用麻布包扎,倒放后,往上泼洒莲花池的浓碱水,并用大风车轮番扇之,边泼边扇,使碱水层层结冰。形成后再倒放过来进行整形,并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整个冰山质地如玉,用车马载之供人观赏。作为民间社火节目精品,冰山的创意、制作最不简单,可见人民群众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创造力。

北方平的“硬拐子”:

这是可以跳跃奔跑的一种高跷。拐子的扎法与普通的一样,只是高度较低,材质结实。表演者一律男小伙子,皆有过硬的拐子功夫,人数可几十个人不等。行进间或扎场子表演时均伴以锣鼓点,为雄壮急促的“马子鼓”。打场子表演包括“鹞矛翻身”,跨跃方桌,摆立体造型等。造型可达好几人高,类似“垒罗汉”,但上下支撑左右贯连皆以扁担和人肩,颇为惊险壮观。常引起众人一片喝彩。这一形式究竞是引进外入的还是本地创意的,可以再进行了解。至于究竞流行多少年月了,也不清楚。不知道就不敢去唐朝宋朝地胡诌一气。

“城跟前”的“二鬼摔跤”高:

都说“高跷”没多大看头,其实来必。传统高跷的吸引力有几个“最”:一是扮身子细腻,扮者漂亮。过去闹完故事常听人说,某某村的拐子弄得“细局”,走头的女子真真“亲”(漂亮),多少小伙子撵着眊哩。二是扮演的故事内容丰富,有情趣,有看头。三是人物及表演特殊,真真假假有机关有蹊跷。比如这二鬼摔跤,原来在这两个角色中有一个是真人,另一个是假人,用道具顶替。虽然由一人表演,却活像二鬼在摔打撕闹,让观众感到很是稀奇,如观看“把戏”(杂技),在当时,这肯定是个“创新”。

至于说到这个节目的含义,请不要挖空心思去找。闹红火热闹本来就是玩的,愉悦大家的,为什么非得像时下流行的许多解说词一样,总是在牵强附会地揣摩它的“象征”、“寓意”。人家本来就不是,你为什么老说就是呢?你是不懂得老百姓的心昵,还是太不理解艺术?

河津山底小曲及花鼓秧歌简提:

河津小曲起源于边山一带村庄,习称“山底小曲”,属山歌体民歌。据说发轫予取炭路上。有人说产生于什么“朝”,已流行了百千年,这都是不负责任主观“炒作民间口头文学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任何主观臆想只能是一种幼稚。有人说,河津小曲产生于西硙村,同样出于主观臆断。西硙小曲我小时候常听,其实它的旋律与一般小曲如出一辙,所以还是来源于边山一带准确。

山底小曲的基调,就我的感觉是舒缓、优美而深沉,似带几分忧伤色调。歌词或直接抒发现实生活的艰辛,或演绎一个有情趣的故事。我本人曾经以小曲编创了一首对唱“报一个喜”的歌曲,表达的却是热烈欢快的情绪,不过这仅仅是因为在节奏上做了“手脚”使然,原小曲的旋律并未改变。当然,其中的女声的旋律倒是原创的。

山底小曲传统曲目不少,有部分作品虽然很精彩,但其中往往夹带有淫词浪语所谓的灰色内容,这也不奇怪,不过是地方民歌的普性。

至于花鼓歌,则是小曲的另一种,专用于“花鼓”末尾。由一人手打洋伞边旋转边演唱,歌词多为即兴编唱,颇为风趣。秧歌的施律较山体小曲活泼欢快。

车载马拉“干板腔”:

干板腔作为元宵社火的一个节目,早已有之,但“早”到什么时候,还真是说不准。记得在五十年代初,在火红队伍里,就常见那些“表家”骑一头毛驴,手抓一卷报纸之类挥舞着节拍,或边行边表,或扎场子表演,常引起围观者的很大兴趣。他们表说的内容往往以赞扬“新社会”、宣传党的政策为主,如反对买卖婚姻、歌颂合作化之类。此间的代表人物为干板腔大师杨玉林。

但干板腔真正成为红火节目的重头戏之一,缘自固镇村一车一车的群口节目。应该说,这是河津干板腔发展史及元宵社火史上的可贵一笔。那个宏大的声势,那一家子一家子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表说,那一个个洋溢着浓浓生活气息、充满情趣的动人故事,那一句句被粗喉咙大嗓门传送着的野味十足而鲜明生动的河津方言,贏得现场观者阵阵喝彩,并被人们久久传说。

可以说,河津干板腔。由单口表说扩展到群口共演,固镇的车拉干板腔功不可没。

关于车载马拉干板腔,我曾经也用几句干板腔回忆它,怀想它,这两句是:“爷孙嫩老弟们修得娃,固镇的干板腔捍车拉。一家得吵架不乱套,脖得上崴粗筋和外冒。”但愿我的形容还像那么回事。

(来源:《河津民俗文化》作者:原艺文)

总编:李世杰副总编:张丽华

责任编辑:张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ys/1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