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丨防控非瘟恢复生猪生产的九大关键技术

2021-7-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防控非洲猪瘟恢复生猪生产九项关键技术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ASFV粒子直径约为00纳米,呈正0面体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基因组DNA、基质层、内膜、核衣壳和外囊膜。ASFV的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大小约为-kb,含有-个开放阅读框(ORFs),由一个大约15kb的中心保守区和两个含5种多基因家族(MGFs)的变异末端组成。依据编码主要衣壳蛋白p7的基因BL的部分核苷酸序列,ASFV可以被分为4个基因型。首次发现的传入我国的ASFV毒株属于基因II型。ASFV不能诱导中和抗体免疫。ASFV的衣壳蛋白p7,膜蛋白p54、p30和p1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感染猪或康复猪体内,50余种病毒蛋白可诱导抗体应答,可用做血清学诊断的抗原。自然感染条件下,ASF的潜伏期为3-1天,感染猪在潜伏期即可排毒,临床症状出现后可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大量排毒。

ASFV耐受酸碱的范围较广,pH4-10条件下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但在pH值低于4或高于11.5,数分钟内可被灭活。ASFV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尸体中可存活6个月以上,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数年;在腐败的血液中可存活15周;在冷鲜肉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在腌制和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长时间存活;在粪便中可保持感染性数周。

ASFV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30分钟或56℃70分钟可被灭活。一般的消毒措施均可有效杀灭ASFV。最有效的消毒剂是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

ASF的自然传播速度慢,高度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采食、蜱虫叮咬、注射等可传播疫病。消化道(口)和呼吸道(鼻)是ASFV的主要感染途径。苍蝇、蚊、鼠等可机械性传播ASFV。

ASFV有强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等三种类型毒株。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发病猪体温达41℃-4℃,呈现厌食、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皮肤充血等症状,1-4天内死亡。也有无症状死亡的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可达%。

急性型:发病猪体温达40℃-4℃,呈现厌食、不愿活动、皮肤发红、呕吐、鼻腔出血、血便、便秘等。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可达90%-%。

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类似。病猪出现中度发热,食欲下降。皮肤出血和水肿,感染后7-0天死亡,病死率为30%-70%。

慢性型:病猪体重下降、生长不良,呈现间歇热,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皮肤发生坏死或溃疡,关节肿大,感染猪可出现呼吸道症状。

一、早期发现与精准检测

早期发现

为尽早发现ASF疫情,首先要让猪场全体员工熟悉ASF的临床症状。了解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养猪场户、屠宰场点、生猪交易场所、无害化处理场等情况,密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ys/12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