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医生提示采摘有风险,入食需
2018-1-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野生食用菌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是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
但误食有毒野生菌会发生中毒
甚至会危及生命!十分危险!!!
我国,毒菌有种左右,但多数种类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毒菌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菌常含有多种毒素。
中毒与否和烹调方法、食用量的多少、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
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有五种菌类万万吃不得。
胃肠炎型代表
黄粉末牛肝菌俗称黄蘑菇,以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患者发生便血、低血容量性休克。
神经精神型代表
网孢海氏牛肝菌俗名红牛肝菌、见手青菌,中毒患者出现头晕、幻听、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可能含有毒蝇碱、蟾蜍素、光盖伞素、异噁唑衍生物等神经毒素。
毒蝇鹅膏俗名毒蝇菌,以头晕、多汗、视物模糊、流涎、瞳孔缩小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含毒蝇碱,异噁唑衍生物等。
肝脏损伤型代表
秋生盔孢伞俗名焦脚菌、秋生鳞耳,著名毒菌之一,致死率极高。年四川省某地发生12人误食该菌6人死亡的中毒事件,中毒患者食后8-11小时出现频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2天后逐渐好转,重症病例于1-3天的“假愈期”后,出现剧烈腹痛、肝脏肿大、黄疸、全身广泛出血和意识障碍,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尸检病理结果为重度急性中毒性肝细胞空泡变性及广泛肝坏死。主要包括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等。
溶血型代表
赭鹿花菌俗名赭马鞍菌,多数患者最初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腹泻,1-2天后可出现寒颤、发热、腹痛、脾肿大、血红蛋白尿,严重患者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鹿花菌素(又称马鞍酸)及其水解产物甲基联胺(MMH)能溶解红细胞,使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出现急性溶血。甲基联胺对肝、胃、膀胱等均有损害。
光敏性皮炎型代表
叶状耳盘菌俗名暗皮皿菌、毒木耳,菌体呈片状,墨黑色,表面暗淡、无光泽,无皱褶,不透明,无弹性;味微苦、有麻味。水浸液呈黑色。已知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有记载。
食用后皮肤暴露部位麻木、红肿疼痛、眼睑浮肿、畏光等表现,日光照晒后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性物质。该菌与黑木耳极相似,但黑木耳呈耳状,形状较规则,黄褐色,表面具皱褶,较有光泽,半透明,有弹性;无苦、麻味。水浸液呈浅黄色。
野生菌中毒救治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的电话;
?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秋季正是野生菌生长和采摘旺季
也是野生菌中毒时间多发季节
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辨别有毒野生菌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