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野菇不要采大埔一家人吃野蘑菇全
2017-8-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昨日,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的吴先生一家4口因食用了自己采摘的野生红菇,结果全家都食物中毒入院了。“山珍”虽美味,中毒真不好!
自采“红菇”毒倒一家4口
医院内二科的病房里见到了吴先生一家4口,2个孩子经过治疗已无大碍,而吴先生夫妇则躺在病床上,口鼻处仍插着氧气管,手上打着点滴,面色苍白,浑身无力,显得异常虚弱。据了解,5月26日中午,他们一家食用了自己采摘的野生红菇炖猪肉。起初没有多大反应,进食后两三个钟头,全家人突然先后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直至当晚8点,一医院治疗,症状较为医院时已休克,意识不清,经过抢救后转入内科住院。
经医生诊断,吴先生一家是误食野生菇中毒。经治疗,目前一家4口已无大碍,病情趋稳。吴先生告诉笔者,每年这个季节他都会上山采摘野生红菇,出现中毒症状尚属首次。可能跟没看清楚蘑菇的样子有关,以往都采摘大个的,这次破例采了小的,小的蘑菇有些看上去很像红菇,却是“一丁点就能毒倒大个牛”的异类。
提醒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菇!
野生蘑菇中有毒蘑菇达多种,毒性不一,可损害人体肝、肾、心及神经系统,进食后一般经1至2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神经中毒症状,容易脱水,严重者可导致抽搐、痉挛、昏迷,甚至出现幻觉、溶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肝脏损伤等严重症状。所以市民一定要慎采慎食野生蘑菇,辨认不清楚的干脆不要采摘、进食。
小贴士常见毒蘑菇
黄粉末牛肝菌(俗名:黄蘑菇)
网孢海氏牛肝菌(俗名:红牛杆菌、见手青)
淡红毒鹅膏(俗名:白毒伞)
赭鹿花菌(俗名:赭马鞍菌)
叶状耳盘菌(暗皮皿菌,毒木耳)
如何分辨毒蘑菇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凡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外形。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心呈凸状,外形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无毒蘑菇有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假如葱变成青褐色,证实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内容综合梅州日报
编辑:大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