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2021-9-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哪些皮肤科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770025.html 1月10日—12日,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共同主办、桐庐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富春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年度报告会暨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揭晓活动在桐庐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陈志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郝希山,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处长张辉,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处长宋其森,国家卫健委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代涛,方毅、齐力、游宏、王金才、周扬等县四套班子领导,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参加活动。
魏于全表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充分展示了医药生物行业的新进展、新成就,不断扩大行业影响。此次评选活动与年度报告会同步举行,是为了更全面地梳理和记录行业发展历程,洞悉发展趋势,推动整个行业纵深发展。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医药行业领域的广大工作者们能进一步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为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县委书记方毅在致辞中代表县四套班子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桐庐这片土地风光秀美、宜居宜游,是一方生态的净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一方文化的厚土;产业兴旺、前景广阔,是一方创业的热土;医养结合、康养并举,是一方健康的沃土。此次举行富春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年度报告会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发布会,不仅是全国医药生物技术领域顶级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寻求合作的一次盛会,更是桐庐推动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件大事。桐庐将以此为契机,同院士专家建立深厚的友谊、架起合作的桥梁,进一步抢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先机,让医、药、养、健、游一体的全健康链体验和医疗新技术、新药物、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为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桐庐力量。
活动中,魏于全院士被聘为桐庐?凤栖生命港产业园首席顾问。
张辉、宋其森、代涛分别围绕我国药品管理法修订和疫苗管理法起草情况、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形势及趋势、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政策作主题报告。
桐庐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发布活动永久会址。活动分推荐申报、项目初审、公众评选、院士函审、专家终审和新闻发布6个环节。22个候选项目从推荐申报中脱颖而出进入公众投票环节,得到五万余名广大同行的热情参与。为体现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有候选项目被提交相关领域的9名院士进行函审。
最终由专家评审确定本年度的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1.全球消灭脊灰行动计划关键疫苗获国际认证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新型脊灰疫苗(sIPV、bOPV)获国际认证并实现规模化出口,解决了国家脊灰免疫策略实施转换的难题和困境。bOPV是“中国生物”首个研发上市,在我国独家供应的品种,并通过WHO预认证,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达成长期采购协议。sIPV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首创采用基于片状载体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具有高密度和静置培养的优势,在国际上率先解决逐级放大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产能瓶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2.国产PD-1单抗相继获批上市
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的PD-1单抗相继获批上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信达生物的PD-1单抗(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用于经二线系统化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是我国首次批准的两个国产PD-1单抗药物。
3.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获批上市
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新药——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该产品是用于乙肝治疗、在人体天然免疫调节蛋白分子结构基础上进行氨基酸序列系统改造获得的新型高效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蛋白分子药物。
4.分子诊断相关产品获批上市
一批新型分子诊断设备和试剂盒相继获批上市,包括用于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TC的数量的自动化循环肿瘤细胞捕获设备;用于肝癌早筛早诊的家用爱福陪检测试剂盒和血浆microRNA联合试剂盒;用于多基因肿瘤突变检测的人类EGFR/ALK/BRAF/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用于大肠癌辅助诊断的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等。这些分子诊断相关产品的上市,为肿瘤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5.免疫细胞治疗取得新进展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CAR-T细胞治疗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研究及非临床研究考虑要点》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CAR-T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布,对进一步规范免疫细胞产品制备质量控制,规范我国免疫细胞治疗行业有序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年共有31个免疫细胞产品获得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理,其中7个免疫细胞产品获得临床试验批准;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个体化疫苗用于晚期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入临床研究;我国免疫细胞治疗向规范应用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6.干细胞临床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年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又新增18个备案项目;人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等5款干细胞产品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理;全长牙髓再生的临床研究获得成功,临床研究备案项目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和人自体支气管基底层细胞(肺脏干细胞)移植治疗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获得初步观察结果;干细胞临床研究有了初步进展。
7.干细胞基础研究有所突破
干细胞基础研究获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可变色荧光蛋白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标记系统,首次揭示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微环境的独特微血管结构,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环境细胞——先导细胞。武汉科技大学研究人员结合干细胞与基因疗法,采用“两步法”的策略使先天性眼盲的小鼠产生了视觉反应。两个研究成果均在Nature发表。
8.组织工程“人耳”首次在人体培育成功
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医院的研究人员从患有小耳畸形的儿童患者未完全发育的耳朵中移取软骨细胞,种植在3D打印的耳朵模型支架上,首次在患儿身上制造出了新的耳朵,5名患儿中有3名患儿的耳朵能够维持正常形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
9.实验动物研究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中科院的研究人员成功从体细胞克隆出两只基因完全相同的猕猴,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难题;通过删除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印记基因修饰,并利用该细胞进行复杂胚胎操作的形式,得到了世界上首只双父亲来源的小鼠;利用基因编辑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猪。上述研究相继发表在Cell及其子刊。
10.人工染色体构建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前沿领域人工染色体构建取得新进展。中科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表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设计变为更简单的体系;天津大学的团队对自主设计合成的5号酿酒酵母环形染色体进行基因组重排,为探索环形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上述研究相继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
(上下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