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语危险的毒蘑菇

2020-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毒蘑菇

//////////////////

__

报告

毒蘑菇

__

1月10日,新近创刊的公共卫生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CDCWeekly,以下简称《周报》)发布了“年中国蘑菇中毒事件报告”。报告了在刚刚过去的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牵头处理了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计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

报告有四项关键提示:年有70种蘑菇造成数百人中毒;致命鹅膏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蘑菇;市场销售的野生蘑菇有中毒风险;华东地区蘑菇中毒增加明显。

事件涉及的70种毒蘑菇,有7种为新发现的毒蘑菇种类(Entolomastrictius,Gymnopiluslepidotus,Inocybeserotina,I.squarrosolutea,Lactariusatrobrunneus,Lactifluusvellereus和Psilocybethaiaerugineomaculans,其中Inocybeserotina和Psilocybethaiaerugineomaculans为中国新记录种),可造成6种临床伤害类型。最终死亡的22例病例中有20例是由造成急性肝损害型(含鹅膏肽类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在涉及的7种剧毒鹅膏中,致命鹅膏(Amanitaexitialis)共导致13人死亡,成为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毒蘑菇。

据悉,我国蘑菇中毒发病集中在每年6~10月份,全年均有发生。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是我国毒蘑菇中毒的重灾区,其次为华南、华东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最少。年浙江、福建和江苏等地蘑菇中毒发病增加明显。中毒主要原因为误食自采野生毒蘑菇,因食用购买的野生蘑菇共导致9起中毒事件,涉及26人中毒并造成1人死亡。

__

认识

毒蘑菇

__

鹅膏(毒蝇鹅膏蛤蟆菌)

Amanitamuscaria(LFr.)Lam.

菌盖中等至大型,5~15cm,鲜红色至橘红色,有时带黄色,被白色至污白色的锥状、角锥状、疣状、颗粒状至毡状鳞片,边缘有短浅而不明显的沟纹。菌褶离生,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平截。菌柄白色,被白色纤丝状鳞片,基部卵状至近球形,被白色疣状至颗粒状鳞片。菌环中上位,白色,膜质。担孢子9~11.5×7~8.5μm。

生境: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桦木科、壳斗科、松科植物组成的混交林地上。

分布:东北和西北地区。

毒性:有毒。中毒者呈现出排汗、流涎、流泪综合症状;视觉模糊,脸部痉挛,水泻,瞳孔收缩,血压下降,脉博缓慢。严重者不能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淡玫红鹅膏

AmanitapallidoroseaP.ZhangZhuL.Yang

菌盖中等大小,白色,有时中央淡粉红色,边缘无沟纹,但有时有辐射状裂纹。菌褶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窄。菌柄白色、污白色至淡黄褐色,基部近球状。菌环近顶生,膜质,白色。菌托浅杯状,白色。担子体遇5%KOH快速变黄色。担孢子6~8×6~7.5μm。

生境:夏秋季生于各种针阔混交林中地上,有时生于阔叶林中地上。

分布: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

剧毒,在吉林省辉南县、山东省泰安市均发生过误食淡红鹅膏中毒事件,有死亡案例。

叶状耳盘菌

Cordieritesfrondosa(Kobayasi)Korf

子囊盘宽1.5~3cm,花瓣状、盘形或浅杯形,边缘波状。子实层表面近光滑。囊盘被有褶皱,黑褐色至黑色,由多片叶状瓣片组成,干后墨黑色,脆而坚硬。具短柄或不具柄。子囊43~48×3~5μm,细长,棒形。子囊孢子5.5~7×1~1.5μm,稍弯曲,近短柱形,无色,平滑。

生境:夏秋季生于阔叶树倒木或腐木上。

分布:东北和华中地区。

毒性:有毒。此种极似木耳,木耳产区多发生误食中毒。中毒症状同胶陀螺菌,表现为日光过敏性皮炎。

叶状耳盘菌,又称暗皮皿菌、毒木耳。外观形态、色泽、生态习性及发生季节与黑木耳、胶陀螺(拱嘴蘑)Bulgariainquinans(Pers.)Fr.极为相似,常发生在腐木或者人工栽培的段木上生长,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中毒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h发病,一般在1~2天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发痒难忍。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丛生垂暮菇

Hypholomafasciculare(Huds.)P.Kumm.

菌盖直径0.3~4cm,近半球形至平展,硫磺色至红褐色、橙褐色。菌肉浅黄色,较薄,味极苦。菌褶弯生,极密,硫磺色至橄榄绿色。菌柄长1~5cm,粗0.1~0.4cm,硫磺色,橙黄色至暗红褐色。担孢子5.5~6.5×4~4.5μm,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壁厚,浅黄褐色至黏土色,光滑,萌发孔平截。

生境:簇生至丛生于腐烂的针阔叶树伐木、木桩、腐倒木、腐烂的树枝上,或地下埋藏的腐木上。

分布:全国各地。

有毒。属于胃肠炎型中毒。误食该类毒蘑菇后,大多数在食后15min至2h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可能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者电解质流失,严重者有致死案例。

日本类脐菇(月夜菌)

Omphalotusjaponicus(Kawam.)Kirchm.O.K.Mill.

菌盖宽6~23cm。初期圆球形,后平展呈扇形、肾形或半圆形,菌盖边缘微下卷,表面橙黄色、肉桂色,近中央处有鳞片散生,中央暗紫色,组成不规则的斑纹,有棉絮状鳞片相间,有裂纹。菌肉淡黄色,新鲜子实体有令人不悦的气味。菌褶达2cm,脆,纤维质,切开后基部有黑点,弯曲,近柄处下延。菌柄侧生,长1.5~2cm,直径2.5~4cm。担孢子直径13~18μm,球形,光滑,无色。

生境:叠生于山毛榉或栎树枯干上。

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地区。

毒性:剧毒,属于胃肠炎型中毒。误食该类毒蘑菇后,大多数在食后15min至2h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可能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者电解质流失,严重者有致死案例。

叶状耳盘菌

__

识别

毒蘑菇

__

许多毒菌和食用菌的外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但至少要记住一种简单直白的识别办法:

头上戴帽子(有菌盖)腰上系裙子(有菌环)脚上穿靴子(有菌托)

具体来说就是蘑菇的菌盖成帽子的形状,菌盖下面会有像裙子一样的菌环,还有就是菌柄底部会有突出的部分,像是鞋子一样。

同时具有这三个体征的菌类99.9%是毒蘑菇,就不要食用了!但是,并不是所有毒蘑菇都具备这三个特征!

毒蘑菇分辨较难,有时两个蘑菇长相相似,但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所以,野生蘑菇不要乱采、乱吃。

__

中毒

措施

__

毒蘑菇品种多,食用后引发的中毒症状表现各异,主要有呕吐、腹泻、胸闷、精神异常等。中毒后主要会损害肝功能,如果没及时救治,会引起肾等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很高。由于目前蘑菇中毒没有明确的解药可以对症治疗,只有通过血液净化进行处理,降低死亡率。不过,通常情况下,只要及时救治,是可以脱离危险的。

如果蘑菇中毒,应该立即喝水和催吐,阻止毒素再吸收,并及时就医。

/END/

责任编辑丨裴宏岩许立慧陆思萌

图文编辑丨杨雅其

审核校对丨张英楠

文字来源丨探秘千菌方易菇网

中药材学院共青团青年工作宣传中心倾情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wh/10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