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穴位疗法
2020-8-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太冲穴为肝经原穴五行属土,该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从中医角度来说,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火旺有关,按摩太冲穴可有效降压;易怒、生气的人多按摩太冲穴排肝毒消火气有助于缓解情绪。此外,在感冒初期按摩太冲穴可以减轻感冒引起的双目流泪或干涩等不适。针刺太冲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太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
以下是太冲穴准确位置、功效主治及穴位疗法详解。
1、太冲归属肝经,读音Tàichōng,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别名:大冲穴。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2、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3、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4、太冲穴属土。属土,指太冲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5、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1、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即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
2、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燥湿生风。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头面五官病证。中风,癫痫,小儿惊风。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针刺太冲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太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有报道针刺太冲、内关、素髂等穴,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对青少年近视眼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头痛头晕,疝气,失眠,肝炎,乳腺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血小板减少症,颈淋巴结核,肠炎,尿路感染,四肢关节痛,肋间神经痛,腰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为针麻常用穴之一。
七疝:太冲、大敦。
肝阳上亢之眩晕:泻太冲、补太溪、复溜。
四肢抽搐:太冲配合谷为开四关。
贫血、羸瘦:太冲穴、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
癫狂痫:太冲穴、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
乳痈:复溜、太冲。经漏:太冲、然谷。
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
行步难移:太冲、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涌泉。
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
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
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赤眼:迎香、临泣、合谷、太冲。
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该穴5-8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按摩结束后喝适量的水有助于加速体内的代谢。
1、适用人群:爱发火,生闷气、有委屈往肚子里咽的人和经常郁闷、焦虑、忧愁难解者。太冲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2、使用体会:揉太冲穴,从太冲穴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月经不调:很多女性月经总是提前或者延长,老没规律,月经的颜色深红,而且莫名发热,经前几天特别烦躁不安,想发脾气。这是因为肝脏的问题,肝有热所致。治疗方法点揉太冲穴,每次3-5分钟,时间是在经期来临之前5天。
4、肝热睡眠就差按摩太冲穴祛肝火:每晚睡前泡脚时,按摩太冲穴。
5、腰疼、抽筋时按摩太冲穴也可适当缓解。
1、实证耳聋耳鸣主穴:耳门、听会、翳风、完骨、中渚、侠溪配穴: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方义: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2、晕厥主穴:水沟、中冲、涌泉配穴:实证者,配合谷、太冲;虚证者,配关元、百会。方义:水沟属督脉穴位,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之气,有苏厥醒脑之功;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位于中指之端,刺之以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以引气下行,醒神开窍,多用于晕厥之重证。三穴分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乱之气顺接,升降得循常道。
3、感冒初期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注意事项: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医院专业医师。
鸿森康养,调已病、防未病。以知识为核心,调整习惯,提升心力,调后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