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与宝宝见面新生儿的特殊外貌面
2017-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第一次与宝宝见面——新生儿的特殊外貌(面部、胸腹部)
面部
面部皮肤:新生儿的脸通常会略显浮肿。受母亲体内雌激素影响,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旺盛,脸颊、下巴、鼻头上都会有一些白色或黄色米粒大小的粟粒疹——粉刺。不要挤压和过度擦洗,通常会在2?3周内自行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耳:新生儿的耳朵很软,甚至皱巴巴的,过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展开。耳道内会分泌出淡黄色黏稠的油脂,医学上称“耵聍”,它具有抗菌与保护作用,不须挖耳清洁,只需清洁耳廓内外侧周围即可。
眼:宝宝出生后眼睑都略显浮肿,出生数小时后浮肿自然消退。新生儿一出生就能立即睁开双眼,但无法持续太久。他不喜欢在平躺时睁眼,通常只有在清醒并且被竖抱的时候,你才可以看到他美丽的瞳孔。由于整个头部在通过产道时受到挤压,眼白部位可能会有少量血点或血丝,这些都会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消失。
鼻:新生儿的鼻腔狭窄,分泌物较多,这种情况不同于感冒流涕,是正常现象,几天后就会消失。
口:“螳螂嘴”:每个新生儿两侧颊部都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民间俗称“螳螂嘴”。这种生理现象有助于宝宝吸吮,不需任何处理。
“马牙”:有些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4?6周后,口腔腭中线附近和齿龈边缘出现表面光滑的乳白色颗粒,少则1?2粒,多则10余粒,看上去很像刚萌出的牙齿,民间俗称“马牙”,医学上称为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脱落不全所致,不影响宝宝吃奶,也不会影响乳牙和恒牙萌出,常在几周内即可逐渐脱落,不须做任何处理。
“吸奶疱”:婴儿哺乳后,上唇中心会鼓出一个水疱,又叫“吸奶疱”,这也属于吮吸动作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断奶即会消失。
下巴:有些新生儿的下巴不对称,这与胎宝宝在子宫内的头部姿势有关,会慢慢自行矫正。
脖子:新生儿的脖子很短,有很多皱褶,容易滋生痱子,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爽。
TIPS:宝宝为什么泪眼汪汪、眼屎多人的眼睛每天都会产生眼泪,正常情况下,泪腺一天大约会分泌0.5?0.6mL(约十几滴)泪液,主要起湿润眼球表面和杀菌的作用。眼泪是液体,待水分蒸发后,便形成了白色、浅黄色或浅黄绿色的分泌物。这是正常现象,不要一看到分泌物就以为眼睛被感染了。只要分泌物不是非常黏稠,颜色不是绿色或者深黄色,结膜(白眼球)没有发红,就不必担忧。如果结膜越来越红或者分泌物性状发生改变,请尽快就医,不要自行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药水或眼药膏。
排除过敏因素,宝宝一侧或双侧眼睛眼泪多、分泌物多,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鼻泪管畅通不良和倒睫。鼻泪管是眼泪从眼睛排到鼻腔的通道,宝宝出生时鼻泪管还没有完全畅通,眼泪积在眼睛内排不出来,眼睛的分泌物就会比较多。大多数宝宝的鼻泪管会在1岁前后自然畅通,需要做眼科手术解决的情况非常少。平时可以经常按摩同侧眼内眦下鼻梁两旁的部位,来促进鼻泪管畅通。倒睫刺激到角膜,也会使眼睛分泌较多的眼泪。3岁内的宝宝出现倒睫的原因与鼻梁发育有关。宝宝的小脸胖乎乎的,鼻梁低、眼距远,容易出现下眼睑轻度内翻,形成倒睫。经常轻扒下眼睑可以暂时缓解倒睫的症状。3岁前后随着鼻梁长高、眼距变近,倒睫的情况通常会逐渐消失。以上两种导致眼泪和分泌物多的情况都是婴幼儿期的常见问题,通过耐心积极的护理即可改善,不必过分担忧。
及时清理眼睛的分泌物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好办法,父母平时要给宝宝做好眼部护理:1.双手清洗干净,防止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宝宝的眼睛。2.脱脂棉球或一次性纱布用温水沾湿,湿敷眼睛。3.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拭,清除分泌物。注意,用不同的棉球/纱布擦拭双眼,以防眼部细菌交叉感染。4.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TIPS:宝宝为什么总是揪耳朵宝宝揪耳朵,父母一定会联想是不是耳朵内部有感染(中耳炎)。其实,宝宝揪耳朵有很多原因,未必是耳朵内部有感染的信号。比如,宝宝感到疲劳困倦的时候会揪耳朵,感到又热又痒的时候会揪耳朵,开始认识自己身体(认识耳朵)的时候也会揪耳朵??如果你对宝宝揪耳朵的行为有特别强烈的反应,他们还会觉得揪耳朵是个能与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游戏,很有趣。如果宝宝使劲揪一侧的耳朵或拍打一侧的脸颊,并同时伴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要排除耳朵内部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感冒时耳内压力增大也会让宝宝感到疼痛,这种情况不代表耳朵内部一定存在感染,需要请有经验的耳鼻喉科医生通过耳镜来检查内耳。如果确诊是化脓性中耳炎,耳朵流脓、流血时千万不要向耳朵里填塞任何东西,因为脓液、脓血流出来后,耳内压力有所减小,宝宝就不会觉得那么疼了。
父母平时要给宝宝做好耳部护理:1.洗澡时将浸湿的纱布缠在手指上,仔细地擦洗宝宝的耳廓内外侧及周围。2.洗澡和游泳后检查耳朵是否有进水,及时清除残留在耳廓、耳道内的水珠。3.注意,宝宝会向身上的各种“洞洞”里塞东西,耳朵也不例外,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
Q:需要给宝宝清理耳垢吗?
A:耳垢(耳屎)是我们身体产生的对耳朵有保护作用的分泌物,可以防止灰尘、飞虫和其他外来物进入我们的内耳。正常来说,耳垢会随着身体的移动自行脱落,排出体外,并不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影响。如果在耳廓内发现耳垢,只需要用手指或清洁的棉签把它弄出来即可,千万不要自己用工具给宝宝掏挖外耳道中的耳垢,否则,容易一不小心损伤脆弱的耳道和鼓膜。如果耳垢真的多到影响到听力等其他健康问题,可以请耳鼻喉科医生人工排除一下。
胸腹部
刚出生的宝宝,躯干比头部短,胸围平均约为33cm,比头围小1?2cm,肚子看起来鼓鼓的。
乳房:胎宝宝无论男女,在母体内都会受到雌激素与催乳素的影响,因而出生时,乳房都会稍微突起,有些甚至会分泌少许乳汁,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治疗,更不能用手挤压,顺其自然,几周内会恢复正常。
脐带:新生儿的肚脐向内凹陷或稍微向外凸出,都属于正常现象。脐周皮肤略微泛红、有少量渗血或者轻微黏液也不必感到惊慌,一般少则10日、多则3周,脐带的残根就会干燥脱落。
TIPS:脐部的护理在脐带残根脱落前和脱落后分泌物完全消失前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要对宝宝的脐部做常规护理。具体请注意以下环节:1.每天早晚或洗澡后、脐部被水或尿液污染后,都要进行脐部消毒。2.要消毒脐带剪断部位的残端,也需要消毒脐窝。具体方法是:用碘伏棉签从脐部中心向外周皮肤包括脐带残根逐步旋转画圈涂擦。注意,一支棉签只能涂擦一遍,不可来回涂擦。3.宝宝洗澡时,避免脐部沾水。4.裹尿布时,尿布前部上端一定翻到脐部以下,以减少对脐带残端的摩擦和污染。
有些宝宝的脐部在脐带脱落时会出现少量出血或者血性分泌物,一般不需要做特殊处理。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请尽快看医生:脐部红肿、流脓或出现异味;脐部长出红色小肉芽;脐部出血不止或大量渗液;脐部膨出的小包(脐疝)始终缩不回去,局部有红肿,宝宝哭闹不安。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儿科医生妈妈”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推荐给周围的朋友,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和家长群中,以帮助到更多的家长。
回复“目录”可浏览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