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耳要舒服更要安全
2023/12/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文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袁敏
阅读提示: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采耳文化成为新“风口”,采耳市场快速发展。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而给消费者带来诱发耳部疾病等风险,业界认为市场的发展亟待进一步规范。
采耳起源于川蜀地区,俗称掏耳朵,素有“民间三大舒服之一”的美称。作为大健康产业中的新名词——采耳,这两年正处于风口,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品牌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冒出了地面。如今,这项传统手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借着消费升级、文化体验的名义,采耳体验馆向全国扩散开来,成为商业街区里的新物种。
采耳市场快速发展
采耳以前叫掏耳朵,是个比较“下里巴人”的职业。后来,一个叫杨波的人凭借其出色的采耳技术,与人合伙创办了“杨波采耳”,把掏耳朵唤作采耳。此后,采耳服务开始有了自己的细分市场。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2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采耳”,其中九成左右的采耳相关企业是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在万元以内。
近5年,国内采耳行业发展整体呈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年新增余家,增速达%,年新增超9家,增速约%。
不难看出,大多采耳企业都是在近两年注册的,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和大量招商加盟店让这个行业成为不少人眼中的大健康风口。除了一些采耳品牌连锁企业,不少足疗店、养生馆也开始开拓采耳业务。
两个月前,32岁的刘东去家附近新开的采耳店体验过一次之后,就像上了瘾一般,保持着每2周去放松一次的频率。
据他形容,耳道清洁之后,技师会用鸡毛和鹅绒制成的工具在耳道内捻动,这种局部按摩术带来的酥麻感会传递到每一根神经,好的手法会让人达到“颅内高潮”般的体验,欲罢不能。此外,采耳体验馆素雅的装潢和淡淡的香气都能使他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泥沙俱下,有待规范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采耳文化成为新“风口”,但行业快速的发展和扩张也导致采耳市场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
近几年因采耳引发的各类耳朵感染案例时有发生,业界认为市场的发展亟待进一步规范。有业内人士表示,采耳师必须经过个小时的专业培训并且通过层层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在技术与安全性方面都有着严格要求。然而市场上一些采耳培训学校的速成班声称学习时间为7-15天,保证学员可以学到真技能,培训结束后发采耳工具和学员毕业证书。
在荆门高新区一家服装企业工作的陈楠虎对记者说,他有多次采耳经历,但上半年在位于长宁大道的一家采耳店采耳后,明显感觉耳朵不适。“医院诊断后发现是外耳道霉菌性感染,我怀疑是采耳工具消毒不充分造成的。”陈楠虎说,采耳工具都不是一次性的,金属采耳工具形状规则,便于清洗消毒;但毛刷类非金属工具,由于形状不规则,很难消毒。
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齐静静表示,如果在采耳时不慎将外耳道捅破出血,还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等其他更加严重的疾病。事实上,耳垢也称耵聍,不仅能够保护耳道皮肤、粘附外来物质,阻隔巨大噪音、保护鼓膜,其中富含的脂肪酸还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齐静静提醒市民,耵聍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清洁能力,进食、运动等都会促进耳屎外排,所以正常人并不需要经常采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反复掏耳朵,反而会破坏耳道皮肤的自然屏障,引起耳道湿疹、细菌感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