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与科技结合,将碰撞出什么的火花联
2023-3-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联觉(Synaesthesia)——名词,指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另一种感官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比如当人听到一种声音会感觉看到了某种颜色。
很多人都不会听音乐,联觉者也不例外。听歌曲,有人闭上眼睛听,可以。有人睁着眼睛听,也没问题,但你确定你是用耳朵听懂的还是通过歌词或者舆论看懂的?
自然创造了音乐,因而音乐的本身就是遵循自然。
音乐的本身就是通过听觉感受美的意境,而极自然的旋律又能够充足调动起人极强能动性的联想,从而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让视觉感知在想象的景物中得以实现。
心理学家也把这种视听觉的联系称为“联觉”。
仔细聆听,它时而活泼轻快,时而悠扬缠绵,此曲用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生动地描绘出了在四季的不同意境,从而将自然风光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装置的创作现场,艺术家用合成器采集然的声,然后我把这些声进调制,形成种混沌,不断变化的效果。
“联觉”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年,提出者是GeorgT.L.Sachs。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完善,联觉逐渐能够被客观、系统地下定义,但相关研究只是冰山一角。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黄希庭认为,联觉,或称通感(英:Synesthesia),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心理现象,联觉按对感觉通道的刺激强度和范围可以分为强联觉和弱联觉两种,当然还可以按照联合感觉的器官来分类。
我们先举例解释一下。
解释之前先说几个名词:
听觉、味觉、视觉、触觉、空间、颜色、字符。
镜像触觉(例如A的身体受到外伤的图像被你看到,你的精神上会产生相似的受伤体验。)
动觉: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移和运动状况的感觉。
接下来我要解释的是十六种联觉:
1 当你看到黑白色的字母和数字,感觉这些是彩色的,这种反应叫做“字符——颜色联觉”
2 当你看到一幅画,会闻到味儿,这种反应叫“视觉——味觉联觉”
3 当你看到一幅画,会听到声音,这种反应叫“视觉——听觉联觉”
4 当你看到一幅画,有处于某个空间或看到某个空间的感觉,这种反应叫“视觉——空间联觉”
5 当你看到一幅画,同时出现的反应,比如说沙滩的触感、鸟的声音、海风的咸味·····这种反应叫“视觉——空间·五感联觉”
6 当你看到一幅画,在的基础上还会引起个人的相关记忆,由联觉内容引起对制作人创作时的即时性心理活动和即时性人格的猜想——即共情,这种反应叫做“视觉——空间·五感联觉共情”
7 当你听到一首曲子,会闻到味儿,这就是“听觉——味觉联觉”
8 当你听到一首曲子,会看到色彩,这种反应叫做“听觉——颜色联觉”
9 当你听到一首曲子,会听到记忆中的声音,这种反应叫做“听觉——听觉联觉”
10 当你听到一首曲子,在的基础上,你在那个空间感受得到空间内的几何物体的动作形态变化,但看不到颜色和景物,就像进入了WMP播放器的可视化效果框里的世界一样,这种反应叫做“听觉——空间联觉”。
11 当你听到一首曲子,出现了的反应,这种反应叫做“听觉——空间·五感联觉”
12 在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联觉,就叫做“听觉——时空间·五感联觉”。
※不同的人联觉到的空间的框架结构和规模存在差异。不同的人联觉到的空间内的情景也有差异,这是由于每个人积累的数据质量存在差异。
※虽然是听声音然后进行的联觉,但联觉的内容里同样会有声音,这不是类似音效一类的声音,而是确实的记忆,就像你做梦的时候听到声音差不多。
※“时间”一定能被认知到,联觉到的季节背景或记忆中某个事件的时间背景属于“时间”的范畴。其中色彩和意象的联觉差异在于人格特质,人格特质相同的人无论积累的数据量和偏向有多少差异,对结果而言无本质差异。
※所谓运动形态,首先以联觉到的意象为变化对象(2D或3D的人造景和自然景)进行形变或量变,例如:云卷云舒、风的轨迹变化、粉雪转鹅毛大雪、光线的流速、流量和方向。
※视角。联觉者有能力在听音乐的时候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方法作为切入点,视角也可以不同,例如,玩游戏时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视角。
※情绪控制。可以毫无感情地去听音乐,在这个情况时,在很大几率上会仅联觉到“数据空间”,数据空间内的运动形态就像wmp的播放可视化效果的3D模式一样。
13 当你看到别人脖子被砍了一刀,你也会感觉自己脖子被砍了一刀,甚至晕倒,这就是“镜像触觉联觉”(mirror-touchsynesthesia),我认为这属于“视觉——触觉联觉”。
14 和13类似,但是由听觉联觉的,同时试验者应该具有12的联觉能力,在此基础上“听出动觉”,然后你会获得相应的动觉,这也叫“听觉——(镜像)触觉联觉”。
15味觉——触觉联觉
16触觉——视觉联觉
···
举例只举这16种,这是我的总结方法,也有研究者把人的感官分为三类,分别是:化学的(如:味觉、嗅觉)、机械的(如:触觉、听觉)和光学的(如:视觉)。其中3种感官联觉:
时间--空间--情感联觉。
贺西格-蒙古缘(纯音乐)04:26来自心钥探索有人说时间空间情感联觉的人有超忆症,不过我没有,还有,情感联觉我认为属于记忆联想了,毕竟高等级的情感活动不同于人类天生就有的情绪反应。
音乐如何进行治疗?联觉效应如何产生?
声音是我们对声波震动的感受,它的传导除了空气,还可以通过皮肤、骨骼实现。所以,音乐不只限于听,还有体感等多重体验。
音乐治疗可以帮助到有视觉障碍的人。然后,当声音通过内耳转化为听觉信号向大脑传递过程中,会激活我们的运动神经。
这里涉及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概念——entrainment,即夹带、携带或者同步。最初是17世纪一个荷兰物理学家发现的,摆荡不一致的钟摆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实现同步。所以,夹带是指不同频率的震动相互影响,最后实现趋同。
音乐对我们的影响,首先是动作上的夹带。当节奏性音乐唱响几个小节后,大脑能计算出音乐这个时间信号,匹配我们当下动作的起点、终点和轨迹。平时,我们边运动边听音乐的时候,也能感受到音乐节奏对身体的影响作用。音乐的夹带效果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病人的肢体康复,为运动注入活力使之规律,并且转移我们对躯体不适的注意。
除了动作,夹带效果也发生在自主神经上,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主要体现在呼吸和心跳上。
当中,有一个ISO的同步原则——当我们调动一个人的状态,必须先贴近他当下的状态,实现同频共振,再调整水平逐渐影响他,而不能直接采取一个反差巨大的介质。音乐聆听法的操作上,我们需要挑选若干个曲子,根据目的有序地排列起来,一步步调动对方。
比如小提琴的音色,很多人听起来会感觉明亮,所以它会带给我们一个色彩、光线的联系。相反,一个低音音乐,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浓、沉、厚、重的感受,进而和其他感知如空间、重量连接起来。联觉,是我们对音乐产生情感的一个重要机制。
音乐能带动我们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就是联觉效应在音乐中的表现!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音高、音强、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对我们都能够产生联觉效果。
音乐治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像开药方治病一样,听曲子治病。
人对音乐的反应,跟有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不同的。除非发生副作用,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是一致的;而音乐对一个人的作用,关乎他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音乐喜好。而且,音乐治疗不单涉及听,而是各种互动、体验。
此外,我们左右脑的分工有所不同——左半脑更多负责一些理性、逻辑性工作;而右半脑更倾向于感性、艺术性体验。
比如一首歌曲,左脑会对内容,比如歌词、音乐结构进行认知和理解;而右脑更多是投入体验和感受。左右脑之间的相互交叉作用,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想要放松心情,我们更偏向选择没有歌词的音乐,因为它比较不带起大脑的认知工作。对一些出现语言障碍的中风病人,如果只是左脑受损,右脑仍能继续体验音乐,音乐治疗可以协助语言康复。
大脑是个好东西,但你知道吗?它不只可以让你手中那杯葡萄酒变得更甜,还可以让你用眼睛吃冰淇淋!是大脑使了什么魔法吗?其实一切都是「联觉」在作用啦!在认识联觉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测验!
03:31先说,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人可能感受不到,有些人却能从音乐中「看见」颜色。像是这首歌在BillieEilish本人眼里,就是灰色、黑色和棕色的。除了她以外,也有许多能够从「声音」连结到「色彩」,甚至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感受的人。比较知名的像是Beyoncé、LadyGaga、PharrellWilliams等等,他们都是能够从声音去感知颜色的联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