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上CCTV了,舌尖上的弶港
2017-12-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东台的东部,靠近黄海的弶港镇,这里有天下第一鲜的蛤蜊,人们出海打鱼,收获的是海味,这里的人们过的是一种海港的咸生活。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人们生活滋味丰富,从汉代以来,这里就是产盐的重要聚集地,因为盐文化,带来了更多丰富的人文内容。我们走进东台,通过渔家的生活,海港归来渔船的收获,当地人们传唱的渔歌号子,以及各种盐文化带来的影响,反映了东台的海港特色文化。
东台地处黄海之滨,海鲜极富盛名,物美价廉。
东台春季有道名菜叫“炝鲜虾”。鲜虾因其呈长条形,取名条虾。又因虾外壳白里透清,故又名白条虾。秋冬季南游产仔,幼虾于清明前后向北回游,此时虾壳柔软,肉质鲜嫩,又得名“迎春虾”。用此虾制成的生炝条虾名菜,为东东台历史上的节令佳品。明代即流传”生吃螃蟹活吃虾”,即指醉蟹炝虾。清代东台市区八鲜行,就有鲜条虾市场。民国年间,东台街市上以“新安菜馆”、“余复兴茶馆”的生炝条虾最为著名。制法为选用清明前回游的幼虾,清明后外壳变硬发红,肉质转老,就不好吃了。先剪去虾爪、须,用冷开水洗净沥干,放入盆内,每克虾用15克曲酒、0.5克精盐拌和5分钟,以杀菌去腥。再放入盘内,调以50克白酱油,5克白糖,15克香醋和适宜的红腐乳汁、白胡椒粉、蒜末、姜末等调匀,淋上芝麻油就可品尝。为酒宴佳肴。
产于东台沿海浅滩,外壳呈卵圆形,壳薄脆,其壳不能包住全部身体,腹足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肉质细嫩,醇香鲜美,为佐餐助酒的佳肴。特别是加盐料酒腌制而成的醉泥螺,其味香甜脆嫩,咸中藏鲜,风味独特,更是地方一绝。现在还有炒泥螺的吃法。
杂色蛤,分布遍及东台沿海滩涂,潜居深度大于文蛤和蛤蜊,常呈簇状分布,个体大小似同蛤蜊,4~5月最为肥美,繁殖期为5~7月份。(以下三种贝壳类的东西很多人分不清,蚶子里面有沙,以前只能清炒,比如炒韭黄,现在去沙以后也有水煮的吃法;蛤蜊里面无沙,一般烧汤,还有贵妃含珠(俗名蛤蜊夹肉)的吃法;文蛤最大,可以生吃,最有名的吃法是铁板文蛤)
又称四角蛤,产于我市蹲门口附近,贝壳略呈四角形,壳面具有同心环纹,生活在浅海沙滩中,深度一般5~10厘米,渔民在沙滩上发现其呼吸气孔,用小铁叉掘捕。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之说。蛤蜊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
有“天下第一鲜”之美誉,它外壳美丽、肉质鲜嫩,久负盛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及琥珀酸等。可制作各种佳肴,有爆炒、烩烧、炝醉、制酱、做饼等多种食法。尤以带壳熟食为佳,原汁原味,液如奶汁,久食不厌,回味无穷。
有“海鲜之王”之称,体呈延长形,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具有退热、明目、止渴、解酒毒等功效,与萝卜丝烧汤由为鲜美,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品。
也叫“黄花鱼”,东台人叫“春鱼”,每年清明节前后进入东台近海产卵繁殖,秋末返回深海。肉嫩且多,肉呈蒜瓣状,刺少,味鲜美。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一般整条蒸、煮、烧或炸。味香肉绵、汤汁浓郁、色泽艳丽。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蒜苗烧春鱼”了,清明时节刚刚上市的蒜苗碧绿鲜香,与鲜美的春鱼一起烧制,可谓绝配。
梅童鱼为东台近海又一特产,头部浑圆,身体小巧,眼睛细小,俗称小眼睛,因其春季旺发,故名“海春梅童”。
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梭子。头胸甲宽,两侧长棘,味道鲜美,肉嫩可口,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在冬季徊游季节个体最为健壮,一般重克左右,最大可达克。可鲜食,或蒸、或煎、或炒,令人回味无穷。
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肉质鲜嫩,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等很有效。烹制方法以鲜食为佳,亦可腌制或制成罐头,远销外省。
是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因弶港海口与长江口相连,因此本港较为常见。鲥鱼肉嫩味鲜美,鳞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有益。一般采用清蒸带鳞的吃法。
水母,俗称海蜇,东台有“本海蜇”和“麻海蜇”两种。捕捞上来后,用石灰、明矾浸制,榨去体内水分,洗净后再盐渍。食用时先用清水浸泡,待涩味去除后,洗净外面一层红皮,切成细丝,加点佐料,即可食用。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效。
东台“灶种乳猪”具有身长、腿短、头小、嘴短、耳立、肉嫩味美等特点,被人们形象称为“畜中人参”、“猪中珍品”,曾载入《中国名都.名乡.名号》一书。因其面额部皱纹极像“寿”字,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华人祈求福寿的传统文化相吻合,为此,它成了高档宴席和祭祖供桌上的极品,产品知名度很高。东台市四灶镇是“灶种猪之乡”,用灶种猪制成的“烤乳猪”,色泽晶莹,鲜嫩可口,是筵席上的美味佳肴,超市上的珍贵礼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
东台于年通过中国园艺学会西瓜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西瓜之乡”。“东台西瓜”商标已经获准国家商标局注册,是第一个突破了农产品产地证明商标空白,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准具有地理标志的国家注册的瓜类产品。“东台西瓜”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壤条件、丰富的种植经验形成了自有的风味特色。
蹲门大饼的原型是东台冷锅饼,古时每到中秋用来祭月,上世纪中叶起渔民们纷纷造船下海捕鳗鱼苗,冷锅饼以便于携带和储存,还有脆香酥等特点获得渔民们的青睐,再次基础上发展成具有独特风味的蹲门大饼。它大若蒲扇,颜色焦黄,看起来古朴豪放,似乎缺乏现代商业化的卖相,可咬一口便能领略其中滋味:表皮脆酥、内馅绵软又有韧劲,入口香气绵延不绝。
论工艺蹲门大饼并不复杂,无非和面、发酵、油煎等等,但蹲门大饼把看似简单的工序精细化到极致,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和质量要求,可谓精妙绝伦。
在许河镇许乐村,有这样一家卖猪头肉的小店,不过三四十个平方的样子,没有店牌,工作人员就两名,52岁的崔世勇和他的女婿朱健。然而,就是这个小店,卖猪头肉却“拽”得很。晚一会就买不到,“小锅煮猪头肉香,厨房的锅煮八九个猪头刚刚好,煮多了,猪头肉就煮不透不好吃了。”
并不是虾榨出来的油,而是用新鲜虾为原料,融合水产和腌制技术,经腌渍、发酵、熬炼后得到的鲜美和汁液。很多连锁超市、大商场都找不到它的身影,不过对于吃惯虾油的人来说少这一口人生便没了乐趣。普遍应用于拌卤味、浸凉菜、涮羊肉以及油炸豆腐干,其香味独特、鲜美可口。早上一碗虾油干拌,是很多年轻人的最爱。
在黄海的海州湾渔场,渔家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缺不了海鲜,这里的渔家很会吃,在鱼虾蟹蛤上做出很多文章,衍生出许多吃法。蟹渣就是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渔家小菜。说它普通,做法很简单,渔家的餐桌上常见,是下饭的菜;说它特殊,在任何宴席也没有这道菜,蟹渣是上不了大场面的。
秋季,海州湾渔场梭子蟹很多,捕捞量也很大,这时的蟹子也很肥,虽然没有籽,但个大肉多,做蟹渣正是时令。
渔家捕来梭子蟹,大部分卖掉,但总会留下一小部分,摆干洗净,去掉蟹鳍和蟹松,放在碓臼里捣碎,然后装进坛子里,边装边兑盐,10斤蟹渣大约兑一斤盐,装满坛子,用油纸或塑料纸封住坛口,发酵一个月左右,蟹渣就做好了。打开坛子,香味四溢。那种香,不是一般的香,是咸香,是从大海深处溢出的香,直往人的心里钻。
蟹渣既能生吃又能熟吃。要是生吃,舀上一碟子,掺上切碎的姜蒜,或是拌上葱段,拿来煎饼,卷上蟹渣,你能吃下两三张煎饼,吃完了,还想吃。要是熟吃,煮豆腐时,不用放盐,舀来几汤匙蟹渣放进去,多烧开几次。也怪了,豆腐被蟹渣煮碎了,成豆腐脑状,盛出来,那豆腐特别嫩,吃到口中,咸淡适中,用舌头挤挤就咽到肚子里去了,特别好吃。
如今,用梭子蟹做的蟹渣,不仅渔家喜欢吃,就连他们走亲访友,也捎上一小坛,当作礼品,馈送亲友,让亲友们尝尝鲜,分享渔家的快乐。
点右下角“阅读原文”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