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不虚听觉学习者的最强大脑是这样练成的

2025/8/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不缺声音,阅读也是。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炉了,果不其然,拥有听书习惯的人越来越多了。

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青少年,通过手机、音频播放器听书的人随处可见。在一个学习型社会里,这样的现象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听书有什么好处?

l与买纸质书、电子书相比,听书的成本很低。得益于互联网资费的降低、智能手机的大流行,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听书资源,会员费也不贵。

l没有哪种学习方式比听书更简单易行。听书不像阅读或书写,有一定的环境和设施要求。只要戴上耳机,就可以屏蔽外界,专注于自己的耳朵;在相对私密的空间,打开外放更能解放耳朵,不用担心干扰别人。

l可以灵活利用碎片时间。比如,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等候排队的时间都可以见缝插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耽误做别的事情,还学习了知识,两全其美!

l听书让人们缓解压力。人在疲倦、压抑、无聊时,都可以找点合适的内容来听,创造一个舒缓的个人空间。以往大多数人选择的是音乐,现在有了听书,范围更多样化。

l听书可以提高语感。掌握语言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无论汉语还是外语,多听是王道。听得越多,辨音识义和理解能力就越强。

l可以锻炼大脑思维。与阅读、观察等视觉学习方式不同,听书属于听觉学习,留给大脑的反应时间很短,对于自己不熟悉或者有难度的内容,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听,并启动大脑的想象,这对锻炼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既然听书优点多多,很多家长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让孩子每天坚持,也就不足为奇了。无论是婴幼儿启蒙,还是学龄儿童的知识拓展,或者中学生在某一领域的深化精研,听书都是获取丰富海量信息的快捷通道。

据统计,0—17周岁未成年人听书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为36.5%,9—13周岁少年儿童的听书率为30.5%,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35.8%。

一句话,至少1/3强的孩子已经成为听书的固定消费者。

常见的听书问题

在大行业的一片热闹之中,孩子们听书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听书功效是一个难以量化和横向比较的说法,每个人的听书收获因人而异。但根据我们对很多孩子的了解,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普遍性的问题的。

l听完就忘。听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但听过之后没几天全忘光了,或者只记得少数的几句话或者核心词。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知识焦虑症。

l听了就困。当孩子们坐在车里、躺在床上听书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听书起到了催眠助眠的效果。

l听不专心。有的孩子对某一知识领域较为熟悉之后,就产生心不在焉的感觉,神游物外,似听非听,时间利用效率降低。走神时漏掉的细节无法像翻书一样找回来,只能回放,但很少有孩子愿意费这个功夫。

l听力倦怠。很多孩子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尤其是外语相关领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后,听力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质疑,听书的兴趣也受到影响。

听书要懂脑科学

要让听书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了解它的机制特色。

听书是一个线性的学习过程,信息像流水一样冲过大脑。由于不涉及到眼球的来回运动,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只能通过即时反应,在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方面不如纸质或电子屏幕阅读。

另外,听书的语音信号是连续传递的,除非文本章节或段落之间留有时间间隔或者音乐,否则大脑“中场休息”的时间很少,会感到很累,尤其是听那些深奥的内容,或者自己尚不精通的语言。

听书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被动地接收语音传输,无法像阅读那样主动提取、略过相关信息,因而听书的时间调整余地很小。单纯改变语音倍速有时会带来糟糕的听书体验,需要把语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用眼、用手等动作的配合,大脑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情绪的调动上,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不同语音、语调的情感变化,形成更为丰富的语言感知。

但这也容易带来单调、疲劳的问题,因为人的专注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每次能达到10-15分钟的专注已属难得,他们需要在不断的走神与回神之间调节。当然,如果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专注的时间会延长。

听书的攻略

要让听书发挥真正的作用,我们要配合孩子做一些方法上的改进。

分析孩子是哪个类型的学习者。视觉型?听觉型还是触觉型?

其实这种分类主要基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善于使用的感觉器官。一般的人都不会集耳聪、目明、手巧的最优组合于一体,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有所庸常,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超出平均水平。

视觉型学习者更擅长通过阅读来学习,听觉型学习者的耳朵特别灵敏,触觉型(也称动作型)更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知识。

这些学习风格的分型并不是绝对的。人类所有的器官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只要刻意强化练习,感官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其实每个人的学习都要用到多种感觉器官,所谓视觉型、听觉型或触觉型区分的意义就在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

从人们的实践经验看,绝大部分的学习者都属于视觉型,其次为听觉型,而触觉型最少。这里面除了先天基因有别,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塑造。

毕竟在当前社会的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判,书面应试占最大的比重,听力测评和动手能力只是作为补充手段而存在。

听觉型学习者自然很适合听书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好,“过耳不忘”对他们来说并非不可能。

但视觉学习者和触觉学习者如果只是纯粹的听书,可能理解和记忆的力度就大大逊色于听觉学习者。所以,听书的个体差异很大。

把听觉输入与其他感官学习结合起来。对于很多忙碌的职场人士来说,听书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一种主动充电的代言,它所带来的心理安慰作用远大于实际的功效。因为,听书总比不读书强。

但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家长的意愿是希望他们学得知识。因此,听书是学习的补充,而非娱乐或消闲,有着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很多孩子每天都要听英语新闻,是出于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而不是单纯了解世界大事和国际时政。

这时候的听书就必须与其他感官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用眼睛观看文本,用嘴巴发出声音(朗读或跟读),用大脑想象画面,下笔记录要点或画出导图,用心领悟其含义。

当然在条件有限时,无法同时达成“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但至少不能光让耳朵做功,其他的器官闲着。否则耳朵过度疲劳,其他的感官却很无聊,孩子的困、累、疲倦、分心也就由此产生。

所以,对于需要精确掌握和深度理解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去听。单纯的听书做起来很省事,但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学习,表面上看似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实则是一种浪费。

对听书的内容要进行理解、转化和应用。听书是简单的。但学习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否则难以达成真正的效果。

无论何种形式的听书,听什么样的内容,是资料素材类还是干货精华类,它归根结底只是信息的输入。要想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输出应用。

知识输出其实就是表达和使用。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完善或优化。

听书之后,怎么转化和应用?下面这几种方式很适合孩子们:

l复述、陈述或演讲。这几种都是口头表达的形式,能够锻炼孩子的口语能力。这些口头表述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找别人当观众,还可以自己录下来,作为分析素材。

l听写。对重要的听力素材,听写可以锻炼反应速度,提高动手能力。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外语学习。

l写作。对听书的内容做书面的总结或点评,也可以从听书中找出关键词、论点等,进行思辨写作、话题写作。

l讨论。找一个有深度或者争议感的听书内容,与同学或朋友讨论,阐释不同的看法,体验一场头脑风暴。

l分享。把自己的内容制作成果分享给朋友们,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不足,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

读书使人明智。任何时候,听书都不能代替阅读。它只是学习的方式之一。我们既不能忽略它,也不能盲目地依赖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hl/16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