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无阻只为那声爸爸妈妈走进听障儿
2023-4-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医院听力语言康复科老师通过口型来矫正听障儿童的发音。
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儿童,呱呱坠地时便无法感受父母喜悦的欢呼;他们或者因为用药不慎,或者因为出了事故导致听觉障碍,甚至失去听觉。幸运的是,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后,他们又回到了有声世界。
今年的9月22日是第62个国际聋人节,记者走进医院听力语言康复科。这是宁波市聋儿康复中心所在地,开办30年来共接收名听障儿童,目前在训听障儿童有人,今年的康复率达到了93%。
训练几个月只为叫声“爸爸、妈妈”
“嘴巴张大a、a、a,跟着念……”教室里,老师正对着两位小朋友教口型。
“a、a、a。”两位小朋友口齿清晰,说得相当流利,看起来和其他小朋友无异。教室外,医院听力语言康复科负责人余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群孩子与同龄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耳朵上戴着助听设备。因为佩戴了人工耳蜗或助听器,这些原本生活在寂静世界中的孩子们听到了燕语莺声,体会到了和别人交流沟通的快乐。但为了能像同龄的孩子那样流利地讲话,这里的孩子还需要接受专业训练。
“当孩子第一次能叫出妈妈时,我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出来了。”婷婷妈妈至今回忆起来还是很激动。年,婷婷出生。经过几次筛查,在婷婷5个月时被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裸耳听力损失均达99分贝以上。说得残酷一点,婷婷双耳全聋。父母始终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健康的他们怎么会生出聋人宝宝?
直到遇见余英,他们从震惊、不愿相信、无助,再到鼓起勇气面对、看到希望,带着孩子努力康复,婷婷一家走过了多数听障儿童家长的必经之路。年9月,婷婷申请到了残联项目补助,左耳植入了人工耳蜗。第一天佩戴时,妈妈轻轻地叫唤她的名字。自打娘胎开始头一次听到声音的婷婷吓得“哇”一声就哭了,看到女儿的反应,妈妈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婷婷14个月大时开始进行听力康复训练,一周5次,每次半天,家人带着婷婷从城西花了一个多小医院上课。家长重视、孩子配合,短短一年时间,婷婷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会回应,家中长辈的称谓她都能喊得清楚响亮。
第二年,婷婷结束小班化亲子同训课程,加入朵朵班,开始了幼儿园一样的集体生活。婷婷3周岁半时,语音沟通能力已经和正常小孩无异。如今,拿到听力康复证书的婷婷顺利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
尽早干预有助于更好地康复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康复科老师们的努力与付出,余英将办公室座机与手机号绑定,24小时开机,就怕错失任何一个让孩子康复的机会。
“一个简单的a,或者张口就来的爸爸妈妈,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练习,家长都快要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却一直坚持着。当孩子们能开口说话时,他们内心的感动并不比家长少。”余英告诉记者,康复一个耳聋、幸福一个家庭始终是团队追求的目标。
3岁开始康复的男孩今年已经在读大三;家族遗传耳聋的漂亮姑娘大学毕业后找到了真爱,生下了健康宝宝……好消息接踵而至。
1至6岁是儿童听觉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尽早进行听力重建等科学干预,绝大部分孩子能够回归健听儿童行列。多年来,余英也遇到过不少家长不重视而延误孩子康复的案例。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母亲带着6岁的儿子前来咨询。
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热情活泼,戴着助听器,能说简单的音节,但口齿含糊不清。男孩2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弱听,也就是听力损失在40-50分贝之间。对于外界的声响,男孩多少能给点反应。父母抱着“长大会好”的侥幸心理,拖到了现在。中班是儿童言语交流进步的飞跃期,当意识到自己孩子的差距时,妈妈终于坐不住了,从余姚找来。
“这种孩子最容易被忽视,真的太可惜了!”余英摇摇头说,这个男孩可以参与康复训练,但效果会比从小训练的孩子差一些。
据了解,所有持残疾证的听障人士参加康复训练都可获得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助。同时,听力损失在85分贝以上、耳蜗无畸形且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享受残联组织实施的免费人工耳蜗手术,目前全市已有80多名孩子享受这一政策,康复率达到99%。
初筛未通过并不代表耳聋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约13.7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万-3万人,根据推算,我市现有多名失聪儿童。
其实,预防听力障碍从新生儿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因素有很多,遗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导致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还包括孕期接触致聋药物、化学物质或病毒感染等。
如今,听力筛查越来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