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大波野生菌来袭,勿食

2021-8-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什么是白癜风图片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69694.html
蘑菇好吃有营养,但野生蘑菇能吃吗?今日话题

目前,习水县正值天气潮湿、雨水充沛的季节。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菌类生长迅速,是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由于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难于区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毒蘑菇

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和认识的,加上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从外观上很难辨别,每年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包括一些已经确定是剧毒类的野生菌,如白毒鹅膏菌、秋盔孢伞、亚稀褶红菇等。

白毒鹅膏菌

秋盔孢伞

亚稀褶黑菇

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其中以脏器损害型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野生毒菌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因此,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菌!

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

先了解〔蘑菇的形态特征〕

蘑菇由生长于地下或死树基质内的菌丝体和地上(或腐树上)的子实体两部分组成,子实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蘑菇。

子实体的形态各种各样,有伞状、杯状、球形、珊瑚状、耳状、棒状、马鞍状、盘状等等,其中老百姓最容易和喜欢采集的是伞菌,其典型特征如图所示。

鹅膏菌的形态特征图

在伞菌中,凡是菌柄上既有菌环又有菌托的蘑菇就是属于鹅膏菌,鹅膏菌中的大部分是有毒的,因此这一类蘑菇千万不能采食。

子实体质地也往往因种类而不同,有肉质、木质、胶质等;蘑菇的颜色丰富多彩,各种色彩都有,民间常说的颜色越鲜艳越有毒事实上并不正确,因为目前几种剧毒的蘑菇其颜色并不鲜艳,同时有的颜色很鲜艳的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蘑菇的生长主要有腐生和共生两种类型。腐生是指长在落叶、枯枝、倒木、粪便、草地上的蘑菇,依靠分解植物残体而生长;

共生是指有些蘑菇跟高等植物的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菌根关系。有毒蘑菇中的很多种类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都属于共生菌,它们生长于壳斗科的植物周围。

以下都是毒蘑菇,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毒鹅膏菌、秋盔孢伞、亚稀褶红菇、黄盖鹅膏白色变种、黄盖鹅膏、毒蝇鹅膏、毒粉褶菌、毒红菇、翘鳞环锈伞

注意!这几种野生毒菌

〔曾有人误食中毒死亡〕

1白毒鹅膏菌

白毒鹅膏菌又称白毒伞,学名为淡红鹅膏菌(Amanitapallidorosea),剧毒,中毒类型为肝肾损害型,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一般食用后6~24小时出现不适,如头昏、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黄疸、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秋盔孢伞

秋盔孢伞别名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子实体小,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也经常出现在锯木厂的木屑堆上。此菌极毒。中毒表现与毒鹅膏菌相似,属肝脏损害型,死亡率也极高。

3亚稀褶红菇

亚稀褶红菇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子实体中等大。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菌褶直生或近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稍稀疏,不等长,厚而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

亚稀褶红菇由于与某些可食用菌极为相似,误食中毒发生率达70%以上,一般进食半小时左右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进行性加重,毒素有明显肌溶解作用,血生化检查:肌酸激酶急剧增高,病死率较高,中毒者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也是鹅膏类剧毒菌,此菌极毒,菌体幼小的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两大类毒素。中毒症状与白毒伞相似,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极高,甚至%。中毒者必须及时就诊,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毒菌鉴别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由于毒菌毒素复杂,一些关于毒蕈毒素的分析研究尚在进行中,目前还不能通过实验室检验对毒菌毒素进行确认,毒菌鉴别主要是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而且需要相应专业的人员来进行。

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

〔不采食、不买卖野生菌〕

毒菌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因此预防控制的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夏秋季节毒菌中毒的预防,采取各项措施,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自发地行动起来,不采集、不买卖、不进食野生菌!

〔野生毒菌中毒有这些主要类型与特点〕

胃肠炎型

肠胃炎型中毒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潜伏期一般在0.5-6小时。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较重者常因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急性肾衰竭。

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已知约80余种,主要有红菇属、乳菇属、口蘑属、枝瑚菌属、牛肝菌属、粉褶菌属、蘑菇属等。

肝肾损害型

肝肾损害型中毒最为严重,毒素为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存在于鹅膏菌属、褐鳞小伞蕈及秋生盔孢伞蕈等。此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按病情发展可

分为六期:

①潜伏期,一般10-24小时,有时长达数日。

②胃肠炎期,以吐泻为主。

③假愈期,此时中毒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毒者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④内脏损害期,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临床表现有黄疸、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⑤精神症状期,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惊厥、昏迷。可并发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肾衰竭、肝性脑病等。中毒者多在此期死亡,病死率高达90%。

⑥恢复期,中毒较轻者,一般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目前已知约20余种。

神经精神型

能导致神经精神型的蘑菇种类及其毒素很多,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主要由毒蝇伞、豹斑毒伞、光盖伞等引起,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人可能会狂笑、手舞足蹈、产生幻觉,严重者出现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这类毒蘑菇约有60种。

溶血型

这一类症状多为鹿花蕈、褐鹿花蕈、赭鹿花蕈等引起,误食这类毒蘑菇刚开始出现胃肠炎症状,后出现黄疸、血尿、急性贫血、肝脾肿大等,可引起急性肾脏损害。引起这类中毒的毒蘑菇约有18种。

日光性皮炎型

误食这类毒蘑菇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2天发病。这类毒蘑菇主要是叶状耳盘菌,又称猪嘴菌。

此外,近年的研究发现,亚稀褶黑菇引起的中毒是以心肌损害为主伴多脏器损害,中毒者多死于横纹肌溶解和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较高。

如若发生野生菌中毒

〔催吐导泻留样品、及时送医最重要〕

进食野生菌后在数分钟到三天(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治疗。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②在等待救治时,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③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④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hl/12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