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男同学一个恶作剧,13岁女生瞬间耳

2020-6-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图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4235.html

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拍袋子”的游戏:把塑料袋吹满气,巴掌用力拍下去,袋子发出“嘭”的一声,简单又好玩,调皮的孩子经常用这招来吓唬同学。然而最近,浙江海宁13岁的女孩欣欣却因为这个小游戏,听力可能再也不能恢复……到底发生了什么?

同学"啪"一声,女孩右耳巨痛

前几天,一个课间休息,欣欣后座的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个装面包的袋子拍着玩。突然,“嘭”的一声,同学把袋子拍破了,破裂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教室。

虽然声音很大,但是同学们却没有被吓到,因为很多同学经常会玩这个“拍袋子”的小游戏,觉得把袋子拍破后发出的“嘭”的响声很好玩。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意外发生了!坐在前面的欣欣右耳突然开始剧痛,还伴有强烈的耳鸣声,后来甚至听不见声音了。之后,医院。

爆震性耳聋,恢复几率仅50%

接诊医生立刻给欣欣做了耳功能检查,结果显示: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在经过询问后,郑医生了解到,欣欣之前听力并没有问题,罪魁祸首可能就是被拍破的袋子。

“这属于爆震性耳聋,因为巨响后产生的冲击波会沿着耳道传到鼓膜,最后伤害到孩子的内耳神经,导致听力骤然下降。”医生叹息道:“欣欣右耳听力恢复的几率只有50%,可能一辈子都治不好。”

小小袋子为何杀伤力这么大?

也许很多人会难以置信,一个小小的袋子怎么就把人震聋了呢?

二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刘红兵介绍,爆震性耳聋是由脉冲噪声(或压力波)对听觉器官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听力不同程度的损失。双耳多为非对称性急性损伤,在听力下降的同时,常伴有耳鸣、耳痛、头晕等症状。会出现听力障碍,严重者甚至听力完全丧失。

那为啥其他孩子没事,唯独欣欣出现症状?

老人和儿童,老年人内耳功能退化,儿童耳部结构发育不完善,最容易受到伤害。此外,爆震性耳聋和爆震源的距离、方向及患者的位置、年龄和个体差异等都有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在遇到巨响时都会得爆震性耳聋。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所以一定要小心。

因此在生活中,烟花爆竹、气球爆炸声等等都要注意!如果不幸中招,早期症状有剧烈耳痛、耳鸣、听力瞬间下降,有时候还会有眩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脑震荡、两耳全聋!

避免爆震性耳聋最好的方式就是预防,如果碰到响声特别大的环境,可以用双手捂住耳朵张开嘴,减少冲击波对内耳的冲击。

除了震爆性耳聋,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损害听力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而听力一旦受损,无法逆转。

这些伤害听力行为,少做!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警惕这些伤听力的事儿。

1常戴入耳式耳机

地铁及公交车的背景噪声达70分贝,在嘈杂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2常去KTV、夜店

嘈杂环境中的噪音很大,KTV、酒吧等背景噪音更可高达分贝,完全可以短时间“偷走”听力。

3楼层住得高

地面嘈杂,有“拔音”的效果,导致高层室内噪音也较大,应减少开窗或常备防噪耳塞。

4开车时开窗

开车(车速较快)时风噪声可能会超过分贝,这对听力损伤很大。除此之外,大声鸣笛、车内大音量听歌等,同样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5用力擤鼻涕

很多人擤鼻涕时,喜欢同时捏住两侧鼻子用力擤,这样会使鼻涕冲浪般“冲进”中耳,使中耳内的器官“溺水”,导致听力损害。

二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徐红介绍,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轻柔手法,先擤一侧再擤另外一侧。

4招保护你的听力

1.调低音量

用手机、MP3等音频设备时,可以调低音量。在安静环境下,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

2.不超过1小时

减少音频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减少噪音接触,建议每天不超过1小时。

3.戴耳塞

正确戴耳塞,可大幅降低噪音的音量。经常去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场和其它嘈杂场所,建议使用耳塞保护听力。

4.避开巨大声响

在噪音巨大的场所,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

开学了,以下游戏慎玩!

1“叠罗汉”游戏

叠罗汉”就是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谁在最下面,然后依次压到伙伴身上,在嬉笑中层层叠成一座“小丘”。

然而,孩子们缺乏安全意识,也没有受过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上的专业训练,使得他们在玩要中很难掌握分寸和力度,易弄伤自己和同学。且孩子的身体正在发育阶段,骨骼尚未发育完全,较为脆弱,一旦负重过度,轻则造成肋骨骨折,重者可致压坏胸椎、窒息死亡。

2楼梯扶手当滑梯

一名一年级的男同学壮壮在课间玩耍时,骑着楼梯扶手向下滑,不曾想右腿被墙壁卡住了。壮壮又痛又怕,哭着求救。学校老师想尽方法仍施救无果,最后只好向消防官兵求救。为防止二次伤害,救援人员使用液压扩张器进行扩张,使楼梯的空间扩大。足足半个小时,壮壮被楼梯死死“咬住”的小腿才得以解脱。

爬上光溜溜的楼梯扶手,以各种姿势往下滑,有的孩子在电视里看到警察追捕犯人时直接从楼梯滑下来,就想去模仿人家。但这些人都是经过训练的。孩子的平衡力以及对身体的掌控力本就不如成人,冒然模仿,极易伤害自己。有些事故里的孩子因不慎坠落而磕破五官、摔伤骨头,甚至不乏学生在跌地时重创脑、当场身亡。

3抽椅子

抽椅子是校园常见的恶作剧。有些调皮的孩子喜欢躲在同学身后,蹑手蹑脚地挪开椅子,看对方没有察觉地向后坐并因此跌倒后,拍掌大笑,认为给对方带来的最大伤害无外乎是当众摔倒出“洋相”。然而,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向后跌倒,可能会造成软组织挫伤、尾骨折断后果。如果受伤的部分恰恰是后脑,则更为严重,轻则瘫痪、昏迷,重则失去生命。

学生之间的“抽椅子”恶作剧多发生在教室,桌椅板凳摆放相对密集。人坐空很容易就会撞到周边的桌椅边缘。无锡某小学的音乐课上,11岁学生小杨在老师喊了起立后,被后排的同学小袁抽了椅子,跌地时后脑重重磕在了椅面边缘,脑部一阵剧痛,立即出现恶心、头痛的症状,经诊断存在脑挫裂伤,需接受手术。惹祸的小袁也不知所措,以为这就是个简单的玩笑,没想到给好友带来了莫大痛苦。

4窒息游戏

传统的校园室息游戏指用手突然掐住同学颈部或捂住其口鼻,使其陷人窒息状态再放开,取乐于同学满脸通红、不断咳嗽的狼狈模样。这种玩法多见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近年来还有一种新型窒息游戏通过网络在学生群体中得到迅速传播。相较传统室息游戏的“被动”闭气,新型窒息游戏强调“主动”,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互相尝试,即几个同学轮流使用手、塑胶袋或其他工具阻止对方呼吸,然后在身体达到生理极限前放开,让大量氧气涌入,使缺氧的大脑产生强烈快感;另一种则是单独尝试即孩子出于好奇躲在偏僻的地方,自己阻止自己呼吸。这种玩法多见于青少年。

不管是传统还是新型的玩法,孩子昏厥摔倒时撞断牙齿、头破血流事小,脑部缺氧则会造成中风、癫痫、视网膜损伤、脑损伤甚至死亡。而它更大的危险性在于具有隐蔽性。据玩过的青少年自述,游戏地点通常选在宿舍、厕所、教室,就连操场边都可以玩,老师路过看到,也以为是单纯打闹,浑然不觉一场惊险游戏正在上演。

5翻越栏杆

部分学生放着好好的门不走,偏要翻栏杆,除了贪图方便,更多是出于小小男子汉的“英雄情结”,把栏杆、围墙、护栏这些当作飞檐走壁的舞台。除了自己玩得兴高采烈,他们还热衷于呼朋唤友“组队”挑战。这种游戏极易导致坠落、夹伤。此外,翻越栏杆时可能被栅栏尖端戳伤,宜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10岁男童亮亮课间约上小伙伴攀爬铁栅栏,胳膊就不慎被栅栏戳穿。无独有偶,16岁少年小赵也在翻越栅栏时发生意外,左手被栅栏尖端刺穿,刺穿长度约16厘米,受伤手指的肌腱、神经、血管及骨骼均出现断裂损伤。嘉兴一初中生边眼同学宣称要练手劲、边爬上栏杆,下一秒手臂被刺血流如注。但倘若刺到眼球、动脉等地方,后果不堪设想。且由于铁栅栏上存在着铁锈油漆也在风吹日晒中有所脱落,这些异物会在刺穿的同时被带入身体内。因此建议家长老师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若不慎遭遇深度刺伤,不要盲目做出拔取举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应大声呼救引起他人注意,寻求帮助。

孩子之间玩游戏很平常,

但是家长们一定要做好引导,

一切以安全为前提,

一定要做好预防!

来源:南通招生

各年级家长可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ff/9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