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
2017-10-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各位老师、师兄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耳穴,我们是在大三的时候在师门内学习的耳穴,学了定位和手法之后,就基本上靠自学了。所以也没有什么能称之为经验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只能说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因为耳穴比较方便简单有效,所以每周义诊时候都会用到,长期实践下来,我们发现耳穴治疗颈椎病和失眠效果比较明显,所以今天大概流程就是在耳穴基础之上,重点讲这两个病的治疗1.由我简单和大家回顾一下耳穴解剖结构、分布以及诊断方法(因为不用的话会比较容易忘记,所以我还是啰嗦一下,如果记得耳穴定位的师兄可以跳过我的部分)2.家欢讲配穴和治疗操作3.我讲颈椎病的诊治4、家欢讲失眠的诊治。我们两个经验尚浅,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
说到耳穴的起源,早在《内经》中就提到了“耳脉”,据《灵枢》的记载循行耳区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通过经别和阳经的汇合,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内经》中就有很多条文是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随着历代医学发展,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耳穴诊治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耳医学。虽然只是一只小小耳朵,但学习起来也是内容繁多,我觉得挺难讲的。
回顾一下耳穴解剖结构:我们先看耳朵上凸起的部分
说到耳穴的起源,早在《内经》中就提到了“耳脉”,据《灵枢》的记载循行耳区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通过经别和阳经的汇合,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内经》中就有很多条文是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随着历代医学发展,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耳穴诊治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耳医学。虽然只是一只小小耳朵,但学习起来也是内容繁多,我觉得挺难讲的。
1.回顾一下耳穴解剖结构:我们先看耳朵上凸起的部分(上图1)
耳朵最外面一层是耳轮,就是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就是耳轮尾。耳轮向内深入耳甲的部分是耳轮角,耳轮脚很在定位上很重要,因为它处于耳中位置,将耳甲分成两块。
另外一个突出的部分是对耳轮,就是图片中呈“Y”字型的隆起部。对耳轮向上分支形成对耳轮上脚和下脚。脊柱类型疾病,对耳轮是主要的诊治部位。
然后看耳朵凹陷部位(上图2)
刚才讲的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就是耳舟。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就是三角窝,非常形象。
耳朵中最大的一块凹窝就是耳甲,由耳轮脚分为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
耳朵靠脸侧的呈瓣状的隆起为耳屏(上图3),通过耳甲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对耳屏,两屏之间为轮屏切迹,耳屏之上为屏上切迹,对耳屏之上为轮屏切迹。希望大家头还没有晕。主要定位就这些。
2.耳穴分布与人体对应规律:
耳廓的形态结构形如倒立的胚胎(上图),大多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组织相对应,看到这张图大家就明白为什么脊柱疾病诊治耳轮和对耳轮很重要,图中胚胎脊柱的位置就是沿对耳轮分布。
对耳轮体部:对应躯干部位,主治颈胸腰骶椎疾病。
对耳轮上脚:人体下肢。
对耳轮下脚以及三角窝和图片有些差异,是对应人体的臀部、内生殖器官
耳轮的部位大家看到是个屁股,分布主要有主二便器官。
耳舟在图片上也比较直观,主要是上肢。
看图片中耳甲下半部分对应胸腔脏器,上半部分对应腹腔脏器
耳垂部位:人体的五官头面部。
耳屏穴位靠近胚胎的脸:分布人体的鼻咽等
对耳屏部位更接近脑:相当于人体的头和脑部。
3.耳穴诊断:一视、二触、三测听、四辩证
一视就是看,看耳廓皮肤是否有变色、变形、丘疹、脱屑,看之前是不可以清洗或者按摩耳穴的,否则耳朵充血会呈现假阳性,大家看这两张图,第一张是白色反应,第二张是红色反应
耳部视诊其实和中医视诊差不多,红色反应多为热证、痛症、急症,白色反应多为寒证、虚证、慢病;退行性病变以及骨折外伤可能表现为变形,常见变形为隆起、凹陷、水肿、瘢痕样改变,具体还要结合具体耳穴部位
耳穴触诊主要是触摸是否有软骨、软组织增生、结节隆起,以及测试疼痛敏感度。我们一般会用手指或者金属棒按压穴位,感觉是否有组织结构异常,或者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反馈来确定病位。
三电测是比较专科的方式了,我们就不阐述了,四辩证和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内涵也是相同的,我就不赘述了。总而言之,耳穴诊断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了,具体诊断路径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后面我再结合颈椎病讲一下诊治的过程,耳穴基础就先讲到这里,下面家欢讲配穴和手法
刚才碧霞详细的介绍了耳穴的简介、定位,我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绍耳穴的治疗
首先讲一下耳穴的取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配穴
如胃部疾患一定要取胃穴。由于胃病的性质不同、部位不同,应在胃区的范围内选择阳性反应点,如胃小弯溃疡取耳轮脚消失处;胃窦部溃疡取耳轮脚消失处外上方;幽门管溃疡取十二指肠与胃穴之间;又如慢性浅表性胃炎,取耳轮脚消失处与其平行的对耳轮内侧缘连线中点的内侧1/2区域。如果不论什麽性质,什麽部位胃病都取一点,效果是不会满意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要取锁骨、肩关节、见穴;急性腰扭伤取腰、腰椎穴位中的最敏感的阳性反应点,这样以相应的部位为主取穴,再以其他穴位协同起辅助作用,才能提高耳穴的治疗作用。
(2)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配穴(是耳穴治疗的特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
如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取肾穴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肺”;痤疮,中医认为是肺胃郁热,上熏于面部引起,痤疮患者多伴有阳明经热症,大便秘结。因此,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痤疮时取肺、大肠两穴。神经衰弱时表现心烦不安、失眠、多梦,在治疗时,根据藏象学说“心主神明”、“神不守舍”可导致失眠、多梦,治疗神经衰弱时一定要取心穴,可起到宁心安神作用。
(3)按现代医学理论配穴
因为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如交感穴,有人研究认为此穴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故而命名。又如肾上腺穴,有人研究发现此穴近似肾上腺的功能,因而得名。因此,需要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理解和应用这些耳穴。如胃肠疾病与植物神经紊乱,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治过敏、炎症及风湿等。
(4)按古今临床经验配穴
根据古今和中外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某个耳穴治疗某些病有效而配用,如耳尖穴放血治疗高血压、发热;灸耳尖穴治疗痄腮、目赤肿痛;耳穴按摩可以防病保健;平喘穴治疗喘息;胰胆穴治疗胆石症;心、脾、舌穴治疗口疮等。
(5)按穴位功能取穴
耳穴的每个穴位都有其功能和取穴时可首先考虑该穴的主要功能如神门是止痛要穴,故凡病疼痛者,均可配合取之;晕区为止晕特效穴,过敏区主要抗过敏,腹胀区可以治疗腹部胀满,可根据相应功效取穴。
接着讲述一下耳部治疗方法有:毫针、留针、王不留行(埋豆)、耳部注射、膏贴法、灸法、放血疗法(耳尖、耳垂)、综合疗法。
接着讲述一下耳部治疗方法有:毫针、留针、王不留行(埋豆)、耳部注射、膏贴法、灸法、放血疗法(耳尖、耳垂)、综合疗法。
耳穴适应症:各种疼痛性疾病:耳针最大特点是止痛,如外伤性疼痛(扭挫伤、骨折等)、手术后疼痛(伤口疼、疤痕疼)、炎症性疼痛(咽炎、扁桃体炎)、神经性疼痛(头痛、坐骨神经痛)、肿瘤性疼痛(各种癌证疼痛等);各种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胆囊炎、菌痢等。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亢、甲低、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其他: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输血反应、防病保健作用等。
虽然耳针适应症有很多,但我们必须掌握它的禁忌症:严重心脏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如电针、放血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高度贫血、血友病,不宜针刺,可用耳穴贴压法。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针刺,5个月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不宜针刺子宫、腹、软巢、内分泌,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治疗。外耳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不宜针刺。
放血疗法选穴:常用的有耳尖、肝阳、上屏尖、肾上腺、肺、扁桃体、轮1、轮2、轮3、轮4、耳背沟(降压沟)耳背静脉、相应部位等,其它耳穴也可进行刺血治疗。但最为常用的为耳尖穴,因耳尖穴具有便于操作、敏感等特点,且能发挥出所有刺血疗法的功能,具有广泛代表性,因而常用来替代其它耳穴放血治疗。
需要准备的工具有:一次性手套、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干棉球、持针器(或直钳)。
放血具体操作手法:医生戴好一次性手套操作,注意无菌原则。将耳朵对折,最高点就是耳尖穴。用无菌棉球分别消毒一次性采血针和病人的耳尖穴。将采血针以垂直角度对准耳尖穴针刺,以出血为度。若是刺浅了,血流出过少,就再针刺一次。双手拇指和食指握住耳尖穴两端,将血液挤向出血点。然后用持针器(或直钳)夹着干棉球擦干耳尖穴的出血,然后再挤压,再擦干,重复至耳尖出血自行停止,或者一到两个干棉球被出血浸湿。出血停止后,最后再用酒精棉球消毒一遍。放血毕竟是有创操作,一定要注意无菌,否则引起耳部软骨炎,严重者会导致耳部萎缩变形。
耳部埋豆操作方法:一般选择4-6个耳部穴位,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要和辅助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我比较习惯两耳交替使用,因为可以给耳部皮肤休息的时间,而且方便观察和对比疗效。耳部埋豆法相较于放血法更简单方便和安全,所以临床更为常用。
在义诊时,颈椎病是很常见的病,治疗效果不错,有很多病人反应治疗当下就觉得脖子轻松了很多,可以说当下就会有效果,再配合葛根汤,很多都可以缓解。
颈椎病诊治
定位:
颈椎:对耳轮下五分之一处,就是我画的紫色线的最下面一段,既然是颈椎病当然这个穴位很重要。
耳大神经点:大家看我图中画的三角形,耳大神经点与颈椎、锁骨形成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下面那个点就是(治疗肩颈综合征要穴,五大神经刺激点之一,五大活血要穴之一,耳大神经通肩背)
枕小神经点:耳轮结节起始部内侧缘(通经活络,五大神经刺激点之一,五大活血要穴之一,枕小神经通肢末,对颈椎病引起的四肢麻木异常感有特效)
颈后三角区:图中三角形的右腰就是刚才正面的颈椎线,由颈椎3,4、颈椎6,7和耳大神经三个穴位构成的三角区。
诊断:
视诊:颈椎病的视诊还是比较简单的,义诊的时候病人在我面前坐下,扫一眼他耳朵轮廓,尤其是对耳轮的形状,有的变形或者发白发红严重,就差不多知道他椎体问题比较重。颈椎病的病人,颈椎部位隆起变形,可呈结节状、条段状、线形、串珠状,或是软骨向下延伸,呈倒锥形或分叉呈八字形。耳背颈椎可见结节状隆起及毛细血管扩张。慢性颈椎病的话大部分颈椎穴部位颜色就是白色的,急性可能会偏鲜红色,瘀血比较严重会偏暗红色。
触诊:摸多了之后就会有感觉,脊柱不太好的人对耳轮一块摸起来特别僵硬。颈椎病病人,颈椎穴可以触及条索或结节,定位时以条索结节出现的部位而定位。颈12:对耳轮下缘,颈34:颈椎下三分之一,颈56:颈椎中三分之一,颈67:颈椎上三分之一。用金属棒探测,颈椎穴、颈部三角区、耳大神经点疼痛比较敏感。
治疗
颈椎病治疗一般都是先祛邪,就是放血治疗。在诊断的时候我们不可以清洁或者过去按摩刺激穴位,防止假阳性反应,在诊断之后就可以用酒精清洁耳部了。然后用手按摩整个耳部,起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方便之后放血。放血部位一般采用耳尖、轮三轮四中点。
之后可以埋王不留行子。耳前对应人体内脏五官,控制人的感觉系统,适合诊断;耳背相当于人的背部,控制人体的运动系统,适合治疗。所以埋子部位我一般选在耳后,一来效果比较好,二来方便美观。选穴可以结合身体症状来辩证取穴,我这边就讲一下经验取穴和特效穴,方便大家临床运用。
主穴:颈后三角区,(颈,耳大神经点)
配穴:颈34骨质增生:(伴有头晕)晕区,枕
颈67骨质增生伴肩痛,手臂麻木:肩关节,锁骨,指,枕小神经点,心血管皮质下,阿是穴。
治疗效果虽然不错,可是确实是非常痛的,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人是我们那里农村,一个外出打工中风的叔叔,四十岁,偏瘫活动困难,舌蹇语言不利,在给他脊椎部位埋子之后刺激穴位,他之前一个字不能说的,居然痛的说了句不要。放血反而是不痛的,但是埋子后去刺激是非常痛的,所以也提醒我们平常就可以多按揉按揉对耳轮部位,起到预防的作用。
失眠的诊治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中医通常称之为“不寐”或“不得眠”、“目不暝”。
“不寐”,多属情志内伤,思虚伤脾或大病、久病之后,体质亏虚,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或由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或脾胃不和、停食停饮,或情志抑郁、肝胆火旺、神志不宁等引起。中医分为心脾不足型、肝郁气滞型、心虚胆怯型、心肾不交型、胃失和降型。
本病以不易入睡为主症,但症状表现不一,有初寝难以入寐;有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寐等。由于病因不同,则各有兼症。若兼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少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者,属心脾不足。若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者,属肾虚心肾不交。兼见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者,属心虚胆怯。若情志抑郁,肝阳上亢,而兼有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等症状者属肝郁气滞。若肝胃不和,可兼见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等。
治疗上耳针法:主穴:耳尖放血、神门、心、皮质下、枕、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垂前)。配穴:心脾不足型:脾、耳背心;肝郁气滞型:肝、内分泌;心虚胆怯型:胆;心肾不交型:肾;肝胃不和型:肝、胃。
压丸法:每次选3-4个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穴按压10-20次,以耳廓潮红为度,每日3-5次,每3-4天更换一次。
取穴依据:耳尖:常用于放血,具有镇静清脑明目的作用。
神门、枕、皮质下:由于失眠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高级神经活动的正常规律遭到破坏。耳穴神经系统皮质下穴具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神门、枕具有镇静、安神、利眠作用。
心: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当心阳不足,则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身软无力;心阴不足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神经衰弱,如心悸、多汗等,取心穴可宁心安神。
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为利眠两要穴。神经衰弱区可使入睡快,并治疗多梦;神经衰弱点可使睡眠深沉,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果。
脾:健脾益气,以养心安神。
肝:肝郁气滞型取肝穴:肝主谋虚,肝主疏泄,肝的性能与人的精神活动和情绪变化有关。肝气郁滞或肝阳上亢时,可出现情绪抑郁、易怒、失眠等。取肝穴以解郁疏肝。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功能。
胆:肝胆为表里关系。心虚胆怯型神经衰弱取胆,以镇惊安神。
肾: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气盛则精力充沛,脑力精巧灵活。肾气虚,腰酸腿软,肢体无力,失眠健忘,头昏耳鸣,取肾可补脑益心神,以交通心肾,阴阳上下互为制约,脏腑功能得以平衡。
胃: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取胃可和胃安眠。
以上是我们的分享,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同有三和医道传承上海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