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国家儿童免疫规划预防的传染病2

2022-12-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风疹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患病时通常病情轻微,30%~50%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易被忽视,成为潜在传染源。孕妇患风疹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胎儿死亡或者先天性缺陷,即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一、病原学

风疹病毒为风疹的病原体,风疹病毒核酸为单股包膜正链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风疹病毒对紫外线和脂溶剂敏感。

二、传染源

风疹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在出疹前7d到出疹后5d均具有传染性。

三、传播途径

风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母亲在孕期患风疹,可以通过胎盘侵入胎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

四、易感人群

无患病史和风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免疫力低下者可以发生再次感染。

五、潜伏期

风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平均18天,通常病人患者在出疹前7天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

六、临床表现

早期出现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耳前、枕骨和颈后淋巴结病变是特征性表现,红色斑丘疹通常持续1~3天,从脸和颈部开始,进而发展到身体。风疹皮疹较麻疹轻微且不发生融合。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特点为多器官畸形,特别是脑、心脏、眼和耳畸形。20%~50%的风疹病毒感染可以不出现皮疹或是亚临床的,称为隐性感染。

1.前驱期

一般为1至2天,前驱期症状较轻,有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1至2天。此外,还可见咳嗽、喷嚏、流涕、声音嘶哑、头痛、眶后疼痛、结膜炎、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在软腭有咽部附近见到充血性斑疹,大小如针尖对麦芒,但无黏膜斑。

2.发疹期

发热1天到2天后出疹,迅速由面部、颈部、躯干涉及四肢,仅1天内可遍及全身,但手掌、足跖大多无疹。皮疹呈浅红色,稍稍隆起,大小约2毫米,分布均匀,疹间有正常皮肤,躯干尤其是背部皮疹较密集。皮疹于1-2天消退,不留色素沉着,无脱屑或有细小脱屑,可伴有轻至中度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疹退而消退。

3.淋巴结肿大

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可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皮疹出现后,淋巴结消退较慢,常持续2至3周。

4.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造成死胎、流产,自然流产率可达20%。新生儿出生后可表现为低体重,肝、脾肿大、黄疸、紫癜、贫血、脑炎、脑膜炎等。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及耳聋是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常见表现。

七、风疹与麻疹鉴别

风疹与麻疹流行季节相同,临床症状相似,其区别如下:

1.麻疹前驱期为3至5天,好发年龄为1岁至5岁。全身症状严重,高热、卡他症状明显。

2.麻疹口腔黏膜斑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约为0.5至1毫米,大小散在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也可见于下唇内侧面与牙龈之间,软腭及咽弓等处黏膜。

3.麻疹发热3天至4天出疹,先于耳后、面部出现,自上而下蔓延,皮疹形态为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密集时融合成片,出疹持续约3天至5天,热退疹退,退疹处脱皮屑留有色素沉着。已经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患者症状可不典型,易与风疹混淆。

八、风疹疫苗简介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MMR)

(一)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

1.接种对象及剂次

共接种2剂次,8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

2.接种途径:皮下注射。

3.接种剂量:0.5ml。

(二)其他事项

1.如需接种包括MMR在内多种疫苗,但无法同时完成接种时,应优先接种MMR疫苗。

2.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不小于3个月接种MMR,接种MMR后2周内避免使用免疫球蛋白。

3.当针对麻疹疫情开展应急接种时,可根据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考虑对疫情波及范围内的6-7月龄儿童接种1剂含麻疹成分疫苗,但不计入常规免疫剂次。

(三)补种原则

1.自年6月1日起,年10月1日及以后出生儿童未按程序完成2剂MMR接种的,使用MMR补齐。

2.年扩免后至年9月30日出生的儿童,应至少接种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1剂含风疹成分疫苗和1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对不足上述剂次者,使用MMR补齐。

3.年扩免前出生的小于18周岁人群,如未完成2剂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接种,使用MMR补齐。

4.如果需补种两剂MMR,接种间隔应不小于28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ff/14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