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们注意啦野生菌味道虽好也不能乱吃哦
2021-8-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0/
又到了吃野生菌的季节
吃货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但是你可能还没分清楚
吃到肚子里的
究竟是山珍还是毒药
想要分清楚哪些野生菌能吃
哪些野生菌不能吃
下面这条公告
大家一定要好好看看!
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预防野生食用菌中毒的预警公告
进入雨季,野生菌将陆续上市,为有效防范食用有毒野生菌造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广大市民和来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香格里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将香格里拉市年预防野生食用菌中毒预警公告发布如下:一、野生菌一般常识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按照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余种,我国已知约种,云南有近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菌子(蘑菇、蕈)一般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为长出地面的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多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以菌盖最为明显。菌盖形状呈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各式各样,颜色也是多种多样。?常见可食用野生菌▲松茸▲鸡枞菌▲北风菌(一窝菌)▲牛肝菌▲青头菌▲鸡油菌?食用野生菌中毒类型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多种,云南省有余种。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1.急性肝损害型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伏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1—2天后中毒症状消失,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如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90%以上。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黄盖鹅膏(黄蘑菇)▲灰花纹鹅膏2.急性肾衰竭型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中毒特征表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肝功能中度受损,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拟卵盖鹅膏▲欧式鹅膏3.横纹肌溶解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出现死亡。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亚稀褶红菇4.胃肠炎型引起胃肠道刺激和炎症的菌子很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青褶伞属、鬼笔属、鳞伞属、枝瑚菌属、红菇属等。潜伏期为10分钟至6小时,发病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或腹绞痛,腹泻水样便。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网孢牛肝菌▲青褶伞▲苦味粉孢牛肝菌▲毡盖美牛肝菌5.神经精神型神经精神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已知的约有60余种。一般进食后10分钟—2小时除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口水、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表现。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视、哭闹无常、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小豹斑鹅膏(俗名满天星)▲红葱▲中华红牛肝菌▲华美新牛肝菌6.溶血型赭鹿花菌等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出现快,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腹泻等肠胃症状。不久,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以及贫血。溶血会导致包括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赭鹿花菌(俗名赭马鞍菌)7.光敏皮炎型此型中毒主要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误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过程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一般4-5天后好转,有的病程4-15天。▲叶状耳盘菌(俗名暗皮皿菌、毒木耳)8.其他类型近几十年来,省内山区及半山区发生多起不明原因猝死事件,研究发现由食用毒沟褶菌导致。▲毒沟褶菌(俗名小白菌)二、食菌安全小警示警示1:菌盖有鳞片,菌柄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环形棱纹菌托)(即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白色鹅膏菌类是剧毒的毒菌,引起肝脏损等多种脏器坏死,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这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常见、毒性最强的毒菌类群。警示2:形态上极易与可食的火炭菌(稀褶红菇、密褶红菇)相混淆的亚稀褶红菇是一种误食后引起横纹肌溶解,造成心脏骤停的剧毒性毒菌,死亡率极高。区别特征为亚稀褶红菇菌肉、菌褶均为白色至灰白色,受伤后变红,而不再变黑。火炭菌则是先变红,后变黑,形态似火炭焦黑。凡遇“火炭菌”类的要特别小心辨别,安全起见,建议不采、不食。警示3:形态似黑木耳类的野生菌,辨别可置于弱碱性水(自来水中加一点点食用碱面)或热水(≥60℃)中,浸泡约1分钟,若有大量褐色至黑色色素析出,水变为深褐黑色,即可判断这是一种极易与黑木耳混淆的毒菌——叶状耳盘菌。误食此菌引起皮肤及黏膜类组织发生光过敏类的反应,灼伤针刺样疼痛,严重者因咽喉水肿窒息而亡。警示4:凡蜡质、易碎、伤后或触摸变黑的野生菌,属于蜡伞或湿伞类的毒菌,误食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呕吐腹痛等肠胃炎症状;建议不采、不食此类野生菌。警示5:菌褶有浅绿色至青色色泽的为毒菌—大青褶伞,误食此毒菌常引起严重肠胃系统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的损害。警示6:菌褶幼嫩时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时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体流出,常见的如毛头鬼伞(鸡腿蘑)、晶粒鬼伞等属于鬼伞类毒菌。此类菌幼嫩时可食,成熟或接近成熟菌褶变黑色后,误食后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腹痛呕吐等胃肠炎症状,损害健康。警示7:菌盖斗笠形,表面具有辐射状纤维条纹,菌褶茶褐色或粉色的野生菌属于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毒菌,易与丝灰口蘑(俗称灰灰菌)和幼小灰鸡枞菌相混淆,误食后发生神经型、胃肠炎型等中毒症状,危害健康。警示8:鼻闻有刺鼻异味的、恶臭的、鱼腥味、辛辣等不悦气味的;或咀嚼有苦味的、辛酸或辣味的、肥皂味、柴油及油漆味等令人作呕口感的,多为毒菌,误食引起肠胃、神经系统或肾、肝脏器官损害至衰竭。凡此类野生菌,建议一律不采、不购、不食。警示9:购置野生食用菌一定要在正规的、固定的市场选购,切勿选购多种混杂野生菌;不采、不食、不认识的或从没有吃过的野生菌。警示10:见手青类的牛肝菌务必烧熟、炒透、煮熟才可食用;吃剩余的牛肝菌菜肴再次食用前务必再次加热高温烧熟,才可食用,否则容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三、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公告1.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或霉变的野生菌。2.烹饪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所含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从而引发中毒,所以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3.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野生菌类(含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4.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饪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5.餐饮经营单位要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当立即采取简易的催吐方式,尽早拨打急救电话求救,医院就诊。6.各乡镇医疗机构要在野生菌上市期间提前做好野生菌中毒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7.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正确鉴别和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8.各地要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严禁农村集体聚餐加工食用野生菌(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9.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加强应急防范,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及时报告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和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若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报告。10.切勿尝试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民间经验”去分辨毒菌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所以要避免误食毒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不采摘、购买、烹饪不熟悉的野生菌。11.食用野生菌10分钟后—7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医院就诊。若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投诉举报,可拨打电话。香格里拉市食安办香格里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年5月8日编辑/秦嘉璐
责编/孙灿喜
终审/余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