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指南

2021-6-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手足癣主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522/8977707.html

往期精彩回顾: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1.骨梗死---平片、CT、MRI的影像基础

2.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基础

3.详细的X线颈椎解剖---影像基础

4.髌骨软化症MRI表现---影像基础

5.正常脊椎、脊髓表现:X线、CT、MRI----影像基础

6.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中枢神经系统

7.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异常

8.脊髓空洞积水症---影像学表现

9.蛛网膜囊肿----影像学基础

10、肩袖解剖及损伤的MRI诊断---影像学基础

11.膝关节解剖及常见病的MRI诊断

12.腰椎8种病变X线诊断报告模板---影像基础

13.树芽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一,影像基础

14.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要求---影像技师必备

15.轨道征及印戒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二,影像基础

16.手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操作标准、目的

17.腕关节、尺桡骨--影像技师摄像技术及操作方法

18.“磨玻璃密度影”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三--影像基础

19.肱骨、肘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图谱

20.“肺部实变”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四

21.“结节与肿块”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五

22.肩关节、肩胛骨、肩锁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方法

23.“空洞与空腔”“马赛克灌注征”“碎石路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六、七、八

24.足、跟骨、踝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及摄影目的

25.膝关节、胫腓骨、髌骨轴位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和标准

26.“空气新月征”“肺间质征及蜂窝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九、十

27.髋关节正、蛙、斜及股骨影像技师技术和标准

28.脊柱摄影之颈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29.脊柱摄影之胸、腰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30.腰骶、骶椎、尾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技术

31.胸部摄影注意事项及胸部摄影技巧--影像技师必看

32.心脏、胸骨及肋骨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3.腹部、骨盆、骶髂关节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4.相位编码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MRI技术基础

35.CT窗宽床位及人体各部位正常数值---影像基础

36.头颅摄影注意事项及摄影方法--影像技师必备

37、脂肪肝的测定--肝/脾CT值以及肝脏CT相关解剖

38、磁共振常见物质及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影像基础

39.影像图像质量的参数和选择---MRI技术基础

40、磁共振常见伪影及解决办法--MRI技术基础

41、常见部位CT扫描方法和技术---CT基础

42、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诊断基础

43.冠状动脉系统解剖、CTA解剖、分段及中英文名称对照

44.详细版

头颅MR轴位解剖图---影像基础

45、最实用GE64排CT扫描技术--请保存、收藏

本指南力争实现在该领域有规范化操作标准可循,并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让患者获益。

01

CCTA检查流程和预约环节

CCTA的检查流程见图1。每个步骤的规范化操作可改善患者的配合度、优化扫描方案,进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并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图1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流程图

预约时,需要确定以下事项:(1)了解有无CT增强检查禁忌证;(2)确定患者预约检查时间;(3)告知患者检查时需要直系家属陪同,因为重症患者或者冠心病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风险,且存在注射对比剂的各种风险;(4)检查当日,无需空腹、禁饮食,除药品有特殊说明外(如治疗糖尿病双胍类药物,根据对比剂使用说明书需要在检查前后停药48h),无需停止正在服用的药物。检查前12~24h,避免服用提高心率的食品、饮料、药品等,如饮酒、咖啡类饮料、万艾可(伟哥)类药品;(5)询问患者的基础心率,如超过90次/min(bpm),有可能需要备用β受体阻滞剂,有无频发心律失常等情况,并给予解释;(6)医院的具体情况,向患者说明应做的检查前准备。

02

扫描过程和推荐使用的规范化检查方案

1CCTA扫描步骤和方案:

(1)定位像扫描:自胸廓入口至心脏膈面屏气行定位像扫描(正位或正侧位,由具体设备型号决定)。定位像扫描条件由设备嵌入,不做特殊修改。CCTA采集范围:上界自气管隆嵴下1~2cm水平(根据患者体型调整),下界达心脏膈面(注意部分患者膈面抬高,CT采集范围需低于膈肌),左右各大于心缘两侧10~20mm。CCTA增强扫描时,可以根据钙化积分扫描观察到的冠状动脉开口和远端水平,确定扫描范围更加精准。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上界自胸廓入口开始,以显示桥血管全程。

(2)冠状动脉钙化(CAC)扫描:推荐CCTA前进行钙化积分扫描。但是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和搭桥术后患者,因为有金属物的植入,不推荐行钙化积分扫描。扫描参数的设置与钙化积分的计算结果有关,应使用各CT设备推荐的默认参数设置进行钙化积分扫描。

(3)测试触发扫描延迟时间(循环时间):目前有两种方法,①对比剂团注测试法(test-bolus):使用小剂量(15~20ml)对比剂团注测定循环时间,即峰值时间加4~6s的经验值设置为扫描延迟时间;②团注追踪法(bolus-tracking):推荐在降主动脉内设置一个ROI检测区,设定一个CT阈值(推荐~HU,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ROI内的CT值到达该阈值时启动扫描。前者由于需要注射2次对比剂,而且增加辐射剂量和耗时,故推荐采用后者。但是,对于左心室显著增大和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使用团注测试法可能更加准确。

(4)CCTA图像采集模式和参数:CCTA扫描参数设置需要依据患者体重、心率和心律以及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等来设定(图2)。图2的采集模式选择,只是基本的推荐原则。由于不同CT设备具有不同成像能力和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扫描采集模式和扫描参数。

图2基于患者体重和心率的个体化扫描模式的推荐流程图

重点推荐

(1)在所有心率≤65bpm的患者中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进行图像采集(时间分辨力ms的CT设备,心率限制可放宽至80bpm);心率≤65bpm且心律齐整和体重90kg的患者,可以尝试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更低。

(2)对于高心率(90bmp)和心律不齐患者,建议控制心率后再做CCTA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采集模式,并不能提高检查成功率,且辐射剂量过高,建议摒弃使用(除非有评估心功能等其他适应证)。必须使用时,管电流调制模式控制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在40%~75%的R-R间期。

(3)推荐所有具有迭代重建功能的CT设备使用该功能进行图像重建,使用时可降低一档管电压(如从kV降低到kV)。

一般推荐:

(1)推荐具备70或者80kV管电压输出的CT设备,在体重≤60kg患者中选用该管电压进行扫描。

(2)推荐在体重≤90kg的患者中,如具备迭代重建功能,均可使用kV管电压进行扫描。

(3)宽体CT设备(16cm探测器)如辐射剂量足够低,可以考虑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全期相模式扫描,用于有临床需求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其他设备不推荐常规使用。

3关于特殊技术的应用:

(1)迭代重建(iterativereconstruction,IR)技术:迭代重建技术与传统的滤波反投影技术(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相比,可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可以弥补由于选用低一档的管电压造成的噪声增加和图像质量下降,间接实现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的目的。但是,迭代权重过大,过度减少噪声会导致真实的解剖细节丢失(尤其当迭代重建权重达到80%和%)。推荐常规使用该技术,且迭代重建权重的选择在40%~60%之间。(2)"双低"技术:应用迭代重建技术,可以降低管电压、降低对比剂用量,称为"双低"技术。该技术降低辐射剂量30%~50%,降低碘用量近30%,而获得的图像质量并没有降低。因此,推荐具医院常规使用"双低"技术。(3)运动校正算法:也称快速冻结技术(snapshotfreeze,SSF)。该技术可在高心率患者中部分消除冠状动脉运动所导致的伪影。推荐在具有该技术的CT设备中常规使用。

4对比剂注射方案:

(1)碘流率(iodinedeliveryrate,IDR)选择:碘流率为每秒所注射的对比剂碘量(gI/s),即碘流率=碘对比剂浓度(gI/ml)×对比剂注射流率(ml/s)。患者同等体重下,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取决于碘流率,因此应根据受检者体重选择不同的碘流率,推荐方案见表2。

技师应该准确把握患者体重,以及预估的采集曝光时间,确定合理化的对比剂用量。理想的冠状动脉强化标准是~HU,低于HU强化程度不足,高于HU显影密度过高,不利于管腔与管壁斑块(钙化)的分辨。需要注意冠状动脉近心端与远心端显影密度一致。近年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因降低了管电压,血管的对比度上升,故而碘流率下降30%左右即可达到同等强化效果。推荐使用办法可以参考表2推荐的碘流率×70%即可获得。

注射对比剂前注意排空导管和注射器内空气。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加温箱等装置保持对比剂的温度与体温相近,特别是在冬天患者感觉更加舒适。

(2)注射期相技术的选择:①双期相技术:Ⅰ期,根据上述碘流率确定的注射流率,以及扫描时间(注射时间)确定注射对比剂总量(对比剂浓度和注射流率参考表2);Ⅱ期,注射生理盐水20~30ml;②三期相技术:Ⅰ期,注射对比剂(总量取决于注射流率和扫描时间);Ⅱ期,注射对比剂+生理盐水共30ml,比例为30%∶70%。多数高压注射器不能注射混合液,选用流率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2~3ml/s)10ml左右;Ⅲ期注射20~30ml生理盐水,对比剂浓度和注射流率参考表2。

(3)延迟扫描:对于心脏内占位(如左心房黏液瘤与血栓鉴别)或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耳部动脉期充盈不良)动脉期成像后建议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30s)。通过延迟扫描图像,可以观察占位病变的血供情况,心房颤动患者鉴别左心耳部是否血栓(延迟扫描范围仅包括左房耳即可)。

03

图像重建和后处理

1原始图像重建:

在原始图像重建后,技师或值机医师一定严格审核检查质量,包括图像质量、扫描部位是否正确等,初步判定能否达到检查目的、满足临床要求,确保在患者下床前检查成功,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检查失败的标准见后述。

2

图像重建时间窗:

依据采集窗范围,选择冠状动脉运动最弱的区域重建图像。基本方法是,心率70bpm的患者,重建时间窗为舒张中期(大致位于70%~75%的R-R间期);心率70bpm时,重建时间窗为收缩末期(35%~45%的R-R间期)。采用多宽的时间窗采集图像没有具体规定,以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期为宜。技师既要了解冠状动脉生理运动特点,又要熟悉设备时间分辨力,在高时间分辨力的设备条件下,舒张期重建机会更大。

3心电编辑技术:

该技术主要用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中,出现的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可选择删除或忽略期前收缩的信号,然后再通过R波调整期前收缩前后的时相采集点,可获得较好效果,推荐使用绝对值时相进行心电编辑。对于干扰信号影响了重建,可使用心电编辑技术重新编辑心电图。

4三维重建和后处理:

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曲面重建(curvedplannerreformation,CPR)及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等技术。MIP和CPR图像利于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CPR重组图像经血管中心,直观显示管腔和斑块关系,但是中心线必须准确。VR图像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形或心外结构,但不建议用于评估狭窄程度。在病变部位获取截面图像(cross-sectionalimage),利于观察斑块内成分、斑块与管壁及管腔的关系。上述图像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评估。欢迎您的光临,W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ff/11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