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举襄阳好风日
2018-5-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襄阳好风日
唐家举
01
襄阳城市画卷
每当凝视那自天外而来的清清江流,每当遥望那两岸云遮雾障的黛色山峦,我的心中总荡漾着一种激情,涌动着一种诗意,总要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来颂扬赞美这个美丽的城市。
这个美丽的城市,就是我所居住的襄阳。
对襄阳的热爱,由来已久了。三十年多年前,我在北方部队服役。那里的冬天,刺骨的寒冷,满目的荒凉;荒山,秃岭,黄风,黄沙,晚上回到宿舍,被子、桌凳上的细尘,可以用手写出字来……这个时候,总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绿水。
终于,一年的暮春,我驾车路过襄阳(当时称襄樊)。当飞转的车轮终于将广袤的中原大地抛于车后,奋力爬上荆楚大地的一道山冈时,一幅绮丽的景象一下子展现在眼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地里的庄稼与绿树包裹着的村庄,大片大片的黄黄菜花,大片大片的青青麦苗,大片大片的汪汪水田;还有,田中忙碌着的红红绿绿的男男女女……
一幅美到极致的乡村画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当时,我正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就读,报纸、电视和广播里经常有襄樊经济、科技情况的报道。我向同学们介绍说,襄樊是中国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有焦柳线、襄渝线、汉丹线;公路有、国道,以及、、、、等十多条省道;汉水,是长江最大、水质最好的支流;襄樊的电子工业在全国领先,买油盐不用秤杆而用电子秤,“北京牌”电视机畅销全国;襄樊轻、重工业蒸蒸日上,火车机车、“野马”自行车奔向四方,棉纺、印染产品行销各地;襄樊的土特产丰富,名烟名酒,香菌木耳,“大头菜”为中国著名四大腌菜之一......
襄樊人还上演了一幕超越时代的“三顾茅庐”大戏,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严格管制,从全国招聘人才、引进工厂,先后整体搬迁或新建了电容器、仪器、半导体、磁性材料、无线电、电视机、化工、印刷等现代化工厂;北大、清华、哈工大、上海交大、武大、航天部、中科院等科技人才也纷至沓来,就连豫剧名角牛得草也被时任宣传部长亲自引进襄樊,以至于河南人大呼:“南蛮子用人,真下功夫!”襄樊,当时已是全国的“明星城市”,时任襄樊市委书记的曹野,成了襄樊乃至湖北家喻户晓的传奇领导……
一次,我们听开封市长作报告,他说开封考察团最近考察了襄樊,结论是:襄樊的经济、科技在飞速发展,襄樊的山水美如画,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明星城市……
在学校,每当报纸广播上有了关于襄樊的报道,学友们就会对我竖起大拇哥:瞧瞧人家襄樊!听了这话,我很得意,就像自家得了表扬一样喜形于色。
从军队转业,我可以有多个选择,可是我几乎不假思索:襄阳!选择襄阳的原因很多,然而,当年从中原开车进入襄阳时,映在脑海中的那幅美到极致的画卷,恐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我便是襄阳人中一员。时日一久,耳濡目染,对襄阳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便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客来襄阳,我总爱充当导游,为客人讲襄阳的山水,讲襄阳的历史和人物,讲襄阳动听的故事,讲襄阳的与众不同。
02
襄阳牛肉面
襄阳,“东瞰吴越,南遮湖广,西带秦蜀,北通宛洛”,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誉,史家称:“取襄阳者,进可取中原,退可保江南”,所以襄阳自古为兵、商家必争之地。襄阳也是中国气候的南北交汇点,四季分明,冷不至于冰冻三尺,热不至于四季如夏。“襄者,高地也”,襄阳其实是一块高地中的盆地,雨少淫,雪寡暴,鲜遇洪水;其地质结构稳定,地不动,山不摇,少有地震。襄阳的东、西、南三面是山,北为丘陵土冈,无论是山岳还是丘陵,都林木茂密、水草丰盛,因而难起沙尘。有山有水,山青水绿,林草茂密,空气新鲜,因此,在人居环境建设领域,襄阳先后获得“中国宜居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殊荣。
襄江,宛如一位恬静的少女,自西天迤逦而来,穿襄、樊二城又蜿蜒东去,留下亘古如一的美丽身姿。一个城市,有山有水,才有韵味,才有灵气,身居其中才心旷神怡。襄阳正是这样一座有韵味,有灵气,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
襄阳的山水、人文、古迹,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尤其是唐宋时期,文人大儒几乎没有不来襄阳的,来襄阳又莫不留下诗词名句。襄阳的水,不以浩瀚争胜,却以清秀见长。南北朝诗人沈约赞道:“汉池水如带”;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赞道:“汉水清如玉”;多次游历襄阳的诗仙李白赞道:“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千万年来,一江如玉的汉水夜以继日、永不疲倦,乳汁般润泽着襄阳的山川万物,她使襄阳的大地生机勃勃、丰饶锦绣,使襄阳的人俊美聪慧、敦实能干。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没有汉江,就没有襄阳。
襄阳的山,也与众不同,它不以巍峨争胜,却以葱郁峻拔见长。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故乡的刻画,格外深刻细致:“北山白云里”“江山留胜迹”“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雪”;宋代欧阳修写道:“岘首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沄沄。”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襄阳的白居易写道:“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
我更愿意诗人把襄阳的山,写成襄阳雄壮的骨架;把襄阳的水,写成襄阳温热的血液;把襄阳的人文,写成襄阳聪慧的灵魂。——骨与血,生成了襄阳;灵与魂,智美着襄阳。
咏颂襄阳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唐代另一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一定是坐在船上吟诵这首诗的。立在江边,面对滔滔汉江,你不觉得这一江清水是来自天外么?坐在江中船上,你不感到襄、樊二城也是漂浮在江上的么?一天晚上,我带友人乘艇夜游襄江,但见两岸高楼林立,万家灯火似乎于半空点亮,又与天上繁星融为一片,再倒映于江中;放眼四望,天上、地下、江中,满是繁星,漂漂荡荡,潇潇洒洒,宛若满天珍珠闪烁。此时,是我们的船在江中漂荡,还是两岸的城浮在水面?陶醉于江中的满船游人,无不啧啧称奇。
在来客的啧啧赞声中,我讲襄阳的物产。襄阳既产北方的麦、粟,也产南方的藕、稻,盛唐时的麻、丝、绫、纱、麝香、楠木等,已作为优质贡品而闻名京师;当时的茶叶已与宁波茶齐名,成为全国五大名茶之一。如今,襄阳产出的稻、麦、棉花、芝麻、花生、豆类、茶叶、香菌、木耳等,仍创出诸多全国性知名品牌。
款待客人时,襄阳人也呈现出“南北交汇”的风尚。既有南方人的细腻,又有北方人的率直,接人待物热情周到、大方豪爽,酒至酣处,扔去小杯,换来大盏,主客一醉方休。能上大餐的,汉水“槎头鳊”,也称“缩项鳊”,《湖北通志》记载:“鳊,即鲂,各处通产。以武昌樊口、襄阳鹿门所出为最。”此鱼盛唐时已是招待客人的名肴,来襄阳的文人墨客多有诗词大加赞赏;汉水“大白刁”,名列中南名鱼“鳊、鲌、鲤、鲫”之二,如今的冷冻车,清晨早早守候于汉水岸边,“大白刁”出水即运走,运到上海、北京,那是上等的抢手水产。
“不吃牛油面,如同没有到襄阳”。远方来客,襄阳人总爱热情地带他们去街边小摊来一碗牛油面。牛油面,实为襄阳地方饮食一大创造:碱面,绿豆芽,大蒜,黄酒,辣椒油,集麻、辣、油、咸、辛于一身,垞实、爽口、有劲道,搅一大坨红彤彤的油面塞进口中,再顺势喝一口冬热夏凉的黄酒,那份感受,绝不亚于大酒店里的山珍海味。这牛油面的产生与消受,莫非也与襄阳的地理、气候和人文一样,兼会了中国大地的南北西东?
穿戴方面,早在盛唐,诗人刘禹锡就说:“为是襄王故宫地,自今犹自细腰多。”襄阳人既有南方人婀娜苗条的身姿,又有北方人高长健硕的体魄,既可穿北方的大衣棉袄,也可穿南方的短衣细裤,男人穿戴讲求舒适体面、气派挺拔,女人穿戴追求秀丽端庄、美观清爽。饮食方面,襄阳人既可食北方的粗食杂粮,也可食南方的细米甜食,并且偏爱湖南、四川的麻辣苦辛。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客人来襄阳,吃穿住行,干湿冷暖,无不适应者,住上几天,一准乐不思蜀。
03
襄阳古隆中
作为城市,襄阳已有多岁了,其间发生过无数重大历史事件,仅大大小小战争就有多次。春秋前期,先后发生秦、楚争夺庐、邓、鄾(襄阳先后存在过的三个小国)的战争。东汉末年,刘备、曹操、孙权,反复争夺襄阳,回的《三国演义》故事中,有30多回与襄阳有关,世人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东晋,中郎将朱序坚守襄阳,击退前秦来犯之敌苻丕;南宋,襄阳知府吴拱上书朝廷固守襄阳,成功抗击金兵;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襄阳,改襄阳为“襄京”,并于此称王建都……
“襄阳风景由来好”,“剩说襄阳好无尽”:襄阳的山水景物,一步一景;襄阳的历史遗迹,举目皆是;往往令来客不知何往。
“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唯有它,才能孕育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孔明。如今,立在诸葛孔明当年躬耕的地方——一个三面靠山、一面向江的清幽宁静的山坳里,多年过去,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智慧之气的蕴罩,忠诚之节的昭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依稀看到诸葛亮从田间回来,擦干身上汗水,一手摇着鹅毛扇,一手捧着竹简,他在研读人间,研读天下,他要助刘备制定三分天下的战略……
汉水东岸,“高士傲帝王”的鹿门山,山岭峻峭,林木茂密,氛围静谧,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三国文化的策源地。游人一脚踏入,仿佛徜徉在云雾缭绕的仙境,时光倒转了:“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在如纱薄雾笼罩的庙堂或山泉旁,人们沉静地想象着:三国名士诸葛亮、庞统、司马徽、余庶等名士,似乎还在等待他们的那位采药于山涧的老师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杜甫、白居易,依然于林下吟哦唱诵。人们似乎还可以听到,北宋散文大家曾巩,游鹿门不果后发出的“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嗟叹……
苍翠欲滴的凤凰山南麓,有一方堪称中国郊野私家园林鼻祖的“池”——习家池。习池三面环山,其状若圈椅,若坐其上,正面朝南向江;其内苍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风景清幽。与古隆中、鹿门寺一样,习池也是历代官宦名流、文人雅士来襄阳则必访、必写之处。李白写道:“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晋时的儿歌唱道:“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篱。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因对国家前途失望而放浪形骸的山公。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千声翡翠北人去,一番芙蓉今日开。菱叶深深埋钓艇,鱼儿荡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习池当年的盛况,跃然纸上……这块清雅悠闲的地方,如何成为文人雅士们的聚集之地?今人恐已难知,但是人们可以断定的是:东汉襄阳侯习郁,仿春秋范蠡养鱼之法,成就了高阳池;清幽闲散的高阳池,又成就了西晋沉闷而不得志的“高阳酒徒”——镇守襄阳的征南将军山简。习池一度成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因而放荡不羁的文人士大夫的汇聚地,成了逢酒必醉的代名词;然而,高阳池也成就了习凿齿及其名垂千古的《汉晋春秋》……
周长达12公里的古城墙、水面宽达米的护城河,使襄阳城享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美誉。据说,如此完整的城池,如今在亚洲也属少见,它所负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常常令造访者感慨系之。“何以三千年,屡见攻与陷?”立在坚固厚实、箭垛簇簇的旧城墙上,远看绿树掩映、氤氲笼罩的护城河,人们脑中往往浮现出古往今来无数将士崭关夺隘、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人们的耳边似乎还震响着夫人城头隆隆的战鼓与震天的呐喊……
襄阳城西的老龙堤,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几乎不见了踪迹,可是它却是一处不可不提的历史遗迹。千百年来,它不仅屏障着汉江洪水,为襄阳人带来福祉,而且它在盛唐时已是一处贯通四海、接纳八方的物资集散地。南北朝时期的《襄阳东歌》中就有《堤上行》咏赞老龙堤:“大堤诸女儿,一一皆春态。入花花不见,穿柳柳荫碎。”盛唐时对大堤的咏颂,不计其数。诗人刘禹锡赞道:“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晚上楼招顾客,轲峨大艑落帆来。”,“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李白专门写有《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窦巩写道:“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韩愈写道:“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从这些诗文中,游人是否还能勾勒出当年这处盛繁已极的商业基地的灯红酒绿……
池水荡漾、书墨散香的江畔墨林米公祠,在画室内,在碑林旁,游人依稀还能看到那个“人物晋风流,衣冠唐制度”“癫不可及”风神萧散的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的“癫狂”身影……
羊祜山上堕泪碑,令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读罢泪沾襟”,它早已成为励志人们为民造福的座右铭……
真武山东簏的《襄阳铭》南宋摩崖石刻,令前来参观的文人雅士声声惊呼:这么久远、这么大幅的摩崖书刻,不多见了……
明代王府中的“绿影壁”,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石雕照壁中的佼佼者……
樊城北郊的春秋遗址邓城,襄阳城西建于大唐贞观年间的广德寺中的多宝佛塔……
襄阳,还出过不少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学贯东西的史学家、文学家、文艺家,以及近代叱咤风云的农民运动领袖、革命志士等等,数不胜数。春秋,有舍身献玉的卞和,有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有能言善辩的辞赋大家宋玉;东汉,有由布衣而为开国皇帝的刘秀……三国,有可与“伊、吕”齐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名士庞德公、司马徽、文学家王粲;唐代,有名相张柬之、大诗人孟浩然、白居易;北宋,有书法大家米芾;清代,有农民起义领袖王聪儿;现代,有革命家黄火青、航天员聂海胜……
汉水女神、伏羲葬南郡、卞和南玉、苏岭神鹿等优美的传说,更使襄阳锦上添花。
客人听完,每每会问:襄阳何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何以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
答曰:山水使然,人文使然也。
04
襄阳古城
襄阳的山,无论大小,险峻陡峭,苍翠欲滴,它生来就不喜平庸;襄阳的水,洁净清亮,利落爽朗,她从来就不拖泥带水。难道是襄阳的山,赋予了襄阳人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难道是襄阳的水,赋予了襄阳人勤于思考、聪慧睿智的灵性?
21世纪的今天,这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古城,更是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就连襄阳人自己也感惊讶。作为一个襄阳人,我目睹了襄阳飞跃的每一进程:汽车产业由初具规模到成为门类齐全的汽车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从无到有,网络了大量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航空航天、机电控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已形成产业集群;商业、房地产业、银行业从弱到强;火电、水电悄然崛起,化工、建材、机车等行业如火如荼;高速公路、航空、水路交通,已建成立体网络……春笋般群起的高楼,傲视汉水、南山,城市品位快速提升,城域面积数倍扩展;东风汽车城、东津新区、深圳工业园、航天工业园等新兴园区,储备了襄阳发展的巨大潜力,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成倍增长……《福布斯》正式对外公布的“中国大陆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榜单中,襄阳名列前茅。
如今,古隆中里的躬耕苦读、鹿门山中的采药隐遁,已幻化为襄阳人的聪明智慧;堕泪碑前的慨叹、夫人城头的呐喊,已转化为襄阳人的冲天动力;襄阳的山水人文,已升华为襄阳的气场。这智慧,这动力,这气场,已然托举着襄阳展翅腾飞。襄阳人的胸襟:鞠躬尽瘁;襄阳人的眼光:志存高远;襄阳人的干劲:龙腾虎跃。他们高屋建瓴,着眼于襄阳大都市建设的格局与趋势,五座大桥把襄、樊二城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将来的主城区将达至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将达万到万的规模。昔日“争渡喧”的鱼梁洲,将是未来的城市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四个城区,更是众星捧月;“一心四城”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构架,将推进襄阳城在祖国建设新格局中大步跨越。那时,襄阳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我为当年选择了襄阳而庆幸,我为襄阳的今天和未来而自豪。
一日晨起,立于长虹桥上,见城中高楼鳞次栉比,城南诸山郁郁葱葱,茫茫汉江逶迤而过,粼粼细波搅动满江金银,隆隆火车驶上铁桥,禁不住心潮澎湃,遂成《江城子》一首:
卧龙凤雏惊相望,茫苍苍,银汉江;夫人城头,战鼓今犹响。羊祜山上松柏秀,映樊城,绿襄阳。诸代先贤不识乡,铁蛟飞,长虹长;庞公祠内,桃李又芬芳。鹿门居士今安在?喜东津,贺鱼梁。
(原载《汉水》杂志年第2期)
唐家举,湖北枣阳人,年12月参军,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股长等职。年结业于空军上海政治学院。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年10月转业至襄阳市国家税务局,历任科长、副局长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襄阳市作协副主席。喜爱文学,尤爱散文,作品散见于《散文》《长江文艺》《湖北日报》等报刊,出版有《秋夜听雨》《天涯游踪》《军号声声》等散文集。
文:唐家举
图:智城
责编:玉蝴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