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近视,针灸治疗有速效

2018-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近视是指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相当于西医学之近视眼。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近视,不仅仅是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在加上现代电子产品的高科技发展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就会患假性近视、近视等。中医通过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可以将假性近视慢慢调整过来。对于近视可以通过这些方法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目得血而能视”。意思是说,五脏六腑的精气上升到眼睛,眼睛得到血气的滋养而能看到外界景物。所以,在中医看来,眼睛与各个脏腑都有着密切联系。比如眼睑属脾,眼白属肺,大小眼角的血络属心,黑眼仁属肝,瞳孔属肾,它们正好像五个轮子,轮轮相应。

[病因病机]

本病常由青少年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

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

[临床表现]

一般近视力良好,视远处目标则模糊不清。高度近视者,眼珠较为突出,远视力显着减退,为了视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视目标,且常眯目视物;容易并发云雾移睛,甚至引起视衣脱离,以致严重损害视力。

[诊断依据]

一、视远模糊,视近一般清晰;或有视疲劳症状。

二、高度近视者眼前常有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三、呈近视眼眼底改变: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眼底等。

四、验光检影为近视。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为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定志丸加减。方中远志、石菖蒲性温,宁心安神定志,为主药;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诸药组方,共呈补心益气、安神定志之功。阳气虚甚者,还可酌情选加黄芪、炙甘草、肉桂、当归等益气养血温阳。

(二)肝肾两虚

[主证]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

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加减驻景丸加减。证偏肝肾阴虚者,宜用前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证属精血亏甚者,则宜后方补益肝肾,填精补血。若兼气不足者,可加党参。脾不健运者,酌加麦芽、陈皮。

二、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下列四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针刺1组,轮换取穴,10次为1疗程。

(二)耳穴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肾、眼、内分泌等穴处,每日按压2—5次,1周为1疗程。

(三)梅花针

1.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打3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中点,眶上缘下方)。配穴:风池、大椎、内关。于穴位0.8—1.2厘米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以中等度刺激为宜。

[预防调摄]

近视虽有上述疗法,还应注意消除造成近视的因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至于先天性近视,治之尤难。对青少年要做好眼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要适度,光线不可太暗。

二、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三、加强身体锻炼,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对青少年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尽可能给予治疗。

熨眼法

熨眼法就是用双手劳宫穴所在部位热敷眼睛。先将双手搓热,然后闭眼,空掌捂在眼睛上,多停留一会儿即可。每天一次,一次21遍,可以明目祛风,去目瘴。如果我们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可采用熨眼法,这对眼睛的休整很有好处。

源于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备注:凡分享本文章及转发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cs/7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