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进了东西这样做很危险

2025/6/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原创泽桥医生泽桥医生收录于合集#自救互救12个#异物入耳1个

先看视频,再看内容!(视频时长28秒)

对于“异物入耳”,大家立马想到的一个动作应该就是掏耳朵了。

在一些人看来掏耳朵是一种享受,即使耳朵里无异物都会时不时的掏一下,但事实上频繁掏耳朵,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如年前掏耳朵上了微博热搜的明星马天宇,掏耳朵给自己掏出耳道炎,造成了外耳道严重感染。

若为掏耳屎而经常掏耳朵,其实可以尽量减少这种行为,耳朵本身具有自洁功能,耳内纤毛会将耳垢推出耳道,而且不正确的掏耳朵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外耳道和鼓膜损伤。加之,耳朵是个非常脆弱的器官,一旦损伤,往往很难恢复。

若异物入耳,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切勿自行强制掏出。

一般来说,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因小孩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物体塞入耳内,成人也可发生,多为挖耳或外伤时遗留小物体或小虫侵入等。

在治疗时,大多数精神状态正常的成年人都知道异物的病因,而年轻的儿科患者和精神状态改变的患者往往不知道耳朵异物的病因,但因耳道进异物多为瞬间发生,容易使人惊恐烦躁,慌乱中急救处理很容易犯错。

01

异物类型有哪些?

外耳道是一弯曲的管道,容易嵌顿异物。随着天气升温、环境湿热,外耳道内耵聍腺、皮脂腺散发的异味、脂肪酸、胆固醇对小飞虫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因此夏天外耳道的异物较多。

耳道异物主要分为动物性(如昆虫等)、植物性(如谷粒、豆类、小果核等),及非生物性(石子、铁屑、玻璃珠等)3类。[1]

02

临床表现有哪些?

耳道异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以表现为耳痛、感染、分泌脓液、听力下降、过敏、瘙痒或耳朵内异物等症状。

如小而无刺激性的非生物性异物可长期存留于外耳道而引起不适症状;活昆虫等动物性异物可爬行骚动,引起剧烈耳痛、耳鸣,使人惊恐不安,甚至损伤鼓膜;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如遇水膨胀,阻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闷胀感、耳痛及听力减退,并可继发外耳道炎甚至耳聋;锐利坚硬的异物可损伤鼓膜;甚至有些异物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2]

别看入耳的东西小,造成的伤害却不小。

03

急救措施有哪些?

耳道异物的不当处理很可能引发外耳道发炎甚至耳聋,一旦发现或怀疑有外耳道异物,千万不要乱掏,医院就诊。

检查耳朵和从外耳道取出异物时,可能会引起疼痛,主要是因为内耳的解剖结构包括一个由软骨包围的外段,然后是由骨膜覆盖的骨管,两者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皮肤。

耳朵本身通常有两个解剖上狭窄的区域,异物进入耳朵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导致炎症、溃疡和出血,自己盲目尝试清除异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伤害。

在试图清除异物时,应尽量借助专业耳镜和强光源识别异物来取出,适当的局部麻醉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若异物较小、病症较轻,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通常也不需要进行高级成像。若异物入耳时间过长,怀疑感染或糜烂,则需要借助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加以协助诊断病情。

当然,在清除耳朵内异物时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出血、无意中使异物停留在耳道深处、不完全清除或鼓膜穿孔、听骨链损伤、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面神经麻痹和脑膜炎等,其中儿科系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外耳道出血(约16%)、外耳炎(6%)和鼓膜穿孔(2%)。

在大多数情况下,急诊室在取出异物时会提前诊断,对于异物存在超过24小时或非常年幼的患者(小于4岁),会提前诊断是否为继发感染者,若是,则先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或取出后积极治疗外耳道炎。[3]

对于儿童来讲,家长应不定期查看或者询问,一旦发现外耳道异物,切勿自行尝试取出,因为多次尝试会降低外耳道异物取出成功率,甚至增加并发症可能,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参考文献

[1]OyamaLC.ForeignBodiesoftheEar,NoseandThroat.EmergMedClinNorthAm.Feb;37(1):-.

[2]AksakalC.Managementofforeignbodiesintheear,noseandthroatinchildren:areviewofcasesfromNorthernAnatolia.OtolaryngolPol.May27;74(5):1-5.

[3]GriggS,GriggC.Removalofear,noseandthroatforeignbodies:Areview.AustJGenPract.Oct;47(10):-.

原标题:《耳朵里进了东西?这样做很危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cs/16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