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2023-3-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苏孜阿甫片价格 http://m.39.net/pf/a_4335708.html
共济失调指运动时动作笨拙而不协调,患者表现为走路困难或精细运动障碍。多种病因可导致共济失调,包括酒精滥用、药物中毒、脑卒中、脑瘫、多发性硬化等。某些遗传和基因的缺陷亦可引起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可由各种脑部疾病及外伤、中毒等非疾病因素所引起。先天型共济失调多由遗传因素引起,由于染色体基因出现异常,产生具有神经毒性的多聚谷氨酰胺,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诱发产生共济失调,常呈常染色体遗传。
疾病因素:
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本身、小脑脚的传入或传出联系纤维、红核、脑桥或脊髓的病变均可产生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额叶、颞叶、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通过额桥束和颜枕桥束形成纤维联系,当其损害时可引起大脑性共济失调。多见于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损伤额桥束和顺枕桥束纤维联系的疾病。
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传导路径中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丘脑至大脑皮质顶叶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出现深感觉性共济失调。多见于脊髓后索和周围神经病变,也可见于其他影响深感觉传导路的病变等。
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能力,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多见于内耳疾病、脑血管病、脑炎及多发性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