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那些不为人知的民俗,哭嫁

2017-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都知道我大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

25个少数民族汇聚

15个民族是云南省独有

拉风哥必须给你们讲讲云南那么多的少数民族

彝族

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鲜明特点。

彝族左脚舞也叫打歌,有多年历史,风格豪放,好客调唱美好生活歌唱丰收年成吟唱爱情,“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

“跳菜”,即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白族

全国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和聚居地,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白族的雕刻艺术闻名于世,主要体现于石雕和木雕,剑川石钟山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堂门和木雕屏风就是出自剑川木匠之手。

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本主节等都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热闹非凡。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间进行,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大特色,历时3天,全寨轮番做东。

壮族

云南的壮族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历史悠久,,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山歌成为壮族的文化特色,他们定期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傣族

傣族即“傣泰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是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古族群。

傣族的舞蹈举国闻名,孔雀舞,象脚鼓舞,大鹏鸟舞……取形于自然,风情万种。

傣族最有名的节日是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除此之外还有浴佛节、入夏节等宗教节日。

苗族

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滇东,滇南。他们信鬼尚巫,形成了巫傩文化。

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苗族女子爱戴银饰。

云南的苗族节日的比较有名的是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

回族

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回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

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同胞喜欢饮酒,最有趣的宴饮习俗莫过于同心酒,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

傈僳族节日众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看得你目瞪口呆。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普洱、临沧两个地区,拉祜族没有文字,历史、习俗靠口耳相传。

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都以歌舞表达感情。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

佤族

佤族是云南最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怒江东岸的保山一带,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

佤族的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有名的民间舞蹈,木鼓是佤族的象征。

新米节是佤族最隆重的节日,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佤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丰收,品尝新米。

纳西族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并沿用至今。

纳西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代表音乐有丽江古乐、丽江洞经音乐。其泸沽湖畔的支系摩梭族有走婚的婚俗。

祭天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祭祀民族保护神。

瑶族

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

景颇族

景颇族是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藏族

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信奉藏传佛教。

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仪式,人们认为,随着转经筒一圈一圈地旋转,来世的幸福都在今生的修德积累之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

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响较大。

布朗族人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过年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

布依族

布依族古称“僚”,云南的布依族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大约在宋朝时期,罗平的布依族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

阿昌族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潞西、梁河等县。阿昌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善酿酒,锻冶、纺织。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又称“阿昌刀”,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

普米族

普米族系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的后裔。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兰坪、宁蒗两县。

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射箭摔跤,比试武艺;年轻人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游山节的高潮是“跳羊皮舞”。

蒙古族

现在云南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通海县新蒙乡等地。他们主要是元朝忽必烈南征云南时的蒙古军队后裔。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怒族

怒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女子喜欢珊瑚贝壳玛瑙,男子腰佩砍刀,肩挎弩弓。

溜索是怒族人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通过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联系。

怒族社会仍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遗风,怒族男子对某一个女子有意,总是用琵琶来传情;女子听到这样的曲调,也会以口弦对答。

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山,“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耳环眼是基诺族的一大特征,男女都要在耳垂上穿孔,戴耳环,他们的耳环眼很大,初见时令人吃惊。

打铁节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跳起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

德昂族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世代居住在德宏、保山、临沧等地。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女子身上都要佩戴腰箍;头饰上的五彩绒球也颇具特点。

德昂族人民擅长种茶,饮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被称为古老的茶农。

水族

云南的水族主要生活在富源县的古敢乡,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有多年历史。

水族世居水边,便有了对鱼的崇拜,于是,便有了堪称艺术品的水族木雕人头傩神像——吞口,这是他们的民族图腾。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

神秘的纹面女是独龙族的标志,独龙族的纹面分两种,一种是在脸上刺满花纹,被称为满文;一种是在面额两边刺花纹,称为半文,对于这一习俗,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不过现在,怒江仅存的纹面女已经很少了。

独龙年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独龙族人剽牛祭天,庆贺丰年。

满族

满族发祥于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而今,落籍云南的满族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等地。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关于我们

昆明街头巷尾,云南本地第一自媒体平台。

覆盖昆明万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wh/6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