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畸形,孕期惹的祸

2018-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在耳鼻喉科,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孩子耳朵长得很“奇怪”,不是小小的只有一点,就是大大的像撑开的风帆,其实这都是先天耳畸形的症状。

  我们知道,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前期;第二期是细胞和组织的分化期;第三期是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在这期间,如果妈妈受到梅毒、病毒,特别是风疹病毒的感染,服用了某些药物或患有代谢性、内分泌紊乱等问题,或受到射线、化学物质、机械损伤等都有可能引发耳部畸形,尤其在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初期,最容易发生。

先天性外耳畸形

a

先天性耳廓畸形

  耳廓畸形,有先天也有后天的,其中先天引起的往往不单单是耳廓畸形,还伴有外耳道、中耳及其他结构的异常;而后天因素如耳廓外伤、感染等也可能造成严重的耳廓畸形,有的甚至并发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但一般不伴有中耳畸形。

  宝宝出现的先天耳廓畸形,主要是由第1和第2鳃弓发育异常所引起。耳廓的外形因人而异,可以表现为位置、大小、形态等各方面的畸形。

  ●无耳症:耳廓未发育,常常伴有中耳畸形。

  ●招风耳:耳朵大大的像小扇子,又像鼓起的风帆,由于舟状窝和耳轮过于向前下方倾斜,耳廓突起,和头部形成的角度比正常人要大很多,就是招风耳。招风耳的宝宝很常见,但招风耳一般不会影响听觉。

  ●小耳:和无耳症相比,小耳指的是耳廓发育不全,一般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耳廓比正常耳小,形状上看不出明显畸形,但是可能会伴有外耳道狭窄和中耳畸形;第二级,耳廓没有正常形态,能见到条索状皮赘,下面有软骨,常伴有外耳道完全闭锁和中耳畸形,这种情形最多见;第三级,耳廓残缺不全,呈现出不规则的突起,这种情况,宝宝除了伴有外耳道和中耳畸形外,面神经、内耳及颌面部也会存在异常或畸形,表现出面瘫、神经性耳聋、下颌发育不良等。

b

先天性耳前瘘管

  宝宝在出生前的几个月,如果发育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就会引起的耳前瘘管。它的样子长得有点像鱼,因为这时候的胚胎,头部两侧有像鱼鳃一样的结构,叫鳃裂,耳前瘘管就是第一鳃裂的遗迹。

  通常,耳前瘘管可以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部畸形。也有少数宝宝会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耳畸形。耳前瘘管一般开口于耳前,症状轻的只是在耳前有一个凹痕;症状重的会形成多个盲管甚至可以绕到耳后,造成耳后感染。

  患有耳前瘘管的宝宝,平时除了感觉到局部刺痒外,轻轻压挤小眼周围,还常常有少许微微有些臭味的白色分泌物。

c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

  这是耳部比较少见的畸形,男宝宝多发,而且常发生在右侧,偶尔也有双侧都闭锁的。这种情况大多伴有耳廓畸形,患病那一侧外耳道没有孔道,有时候可能是软组织闭锁,但多为外耳道骨部闭锁,鼓膜缺失。

先天性中耳畸形

  先天性中耳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它既能与耳廓畸形、外耳道畸形并存,也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少数为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宝宝在胚胎时期,外耳、中耳和内耳是分别、独立发育的,其中之一发育畸形,其他部分不一定也畸形。所以80%~90%的外、中耳畸形(通常外耳与中耳畸形合并存在)的孩子,内耳是正常。

a

听骨链畸形

  听骨链畸形以镫骨畸形最为常见,其次是砧骨。

b

面神经颞骨段畸形

  面神经是第2鳃弓的神经,它是穿越骨管最长的颅神经,因此极易发生畸形。

先天性内耳畸形

  先天性内耳畸形一般发生在产前期、围产期或产期,出生后就已经存在的内耳畸形。先天性内耳畸形既可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非遗传性;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

a

米歇尔型畸形

  这是内耳发育畸形中最严重的一种,内耳可能完全未发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伴有其他器官的畸形和智力发育障碍。

b

蒙底尼型畸形

  这种畸形表现为几种情况,比如耳蜗底周已经发育,但第2周及顶周发育不全;耳蜗水管及内淋巴管前庭池合并畸形;半规管缺失或大小不一;两窗畸形等。这类畸形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单耳也可双耳。

c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的宝宝,CT和MRI检查显示前庭水管直径扩大,内淋巴囊也会扩大,会出现早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也可能在轻微的头部外伤后发生突聋和眩晕。有的宝宝还可能伴有内耳蒙底尼型畸形。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rtjinchundai.com/ezhl/7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